-
1 # 西安交大黎荔
-
2 # 姜傑讀書
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並沒有消亡,科技的確在發展,也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革,但人類嚮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卻從未改變,生命終究是生命,有著最本源的心靈歸屬。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競相追逐有限優質資源越演越烈,人們渴望安靜、悠然地安度生命,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發展日漸成熟,能留下來的,始終是雋永的。也許終有一天,我們可以一面享受科技帶來的生活便捷,一面享受心靈的自由。
-
3 # 公民閒談
首先題主沒搞懂潮流和文化的區別,何謂文化?“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你說的自虐和殺馬特算不上文化。田園文化自古就有,陶淵明是代表人物。深層內涵是中國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
-
4 # 江南俗士1972
網際網路時代,土味文化的第一個潮流就是殺馬特。
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在中國正式發展始於2008年,是結合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的結合體,喜歡並盲目模仿日本視覺系搖滾樂隊的衣服、頭髮等等。看不慣的網友們將他們稱為“山寨系”,“腦殘”劃上等號腦殘族並列。
殺馬特一族大多屬於社會底層,尤其是進城務工青少年為主。他們有追求時尚潮流的需求,但沒有相應的審美能力和經濟實力,唯有透過光怪陸離的造型來吸引眼球。殺馬特的潛意識中,渴望得到社會主流的認同。因此,你可以不喜歡殺馬特,但不要取笑他們。畢竟,殺馬特代表著底層青少年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繼殺馬特之後,又出現了兩股土味文化潮流,一是田園生活,二是漢服復興。
田園生活,幾乎覆蓋了各個社會階層和年齡階段。目前,追求田園生活,似乎成了有逼格的時尚。初級者,偶爾去鄉下采摘、吃土灶飯,順便買一些所謂的土雞土豬肉。中級者,回老家蓋一所別墅,雙休日、節假日回去住幾天。有的還開闢出幾分面積的菜地。高階者,承包一座山頭或者幾百畝農田,建農莊,僱人勞作,但不為賺錢,只需提供“有機”農產品。
田園生活的始作俑者,就是上述的“高階者”,比如財經作家吳曉波,早些年就在千島湖畔租下一個半島,僱人種楊梅。這是實現財務自由者的新玩法,美其名曰“情懷”。
不過,情懷不能當飯吃,更不能解決三農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解決三農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城鎮化,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絕大多數追求田園生活,不過是葉公好龍,真讓他紮根農村,還不哭爹喊媽!所謂的田園生活,實際上是鄉村旅遊。
至於漢服復興,純粹是殺馬特的翻版。推崇漢服的,無非就是無良磚家、貪心商家,以及鬧著玩的小屁孩。目前所謂的漢服,實際上是古裝劇的戲服。小屁孩穿漢服,其實是在玩cosplay,他們可不管你什麼傳統文化。
-
5 # 讀書燈下
好可怕,我居然差點連題目都讀不懂,太過分了。但是向來讀書君讀書答題從來不留白,所以靠蒙也要答上兩句。
還好多年考試經驗告訴我,要答上來題目,首先要對題目進行分析,這道題的題眼竊以為就在於“土味文化”這個詞上。經查詢資料,“土味文化”並不是想象中的與洋氣相對的土土的文化,而是有特定的含義,特指伴隨網路直播影片流行起來的一種網路文化。它的發源應該是快手。經此解構,題目一下子就好解了。
讀書君看直播看得不多,尤其是快手,基本沒啥接觸,但是對這類網路文化也有所瞭解。現在直播中很受歡迎的幾大類型,一是美女,二是遊戲直播,三就是野外求生或者抓黃鱔抓泥鰍釣魚,確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往田園生活在傾斜。自我看來,這也是一種審美的變遷。
有一段時間我也覺得奇怪,為什麼大家要對著一個在野外造房子、釣魚摸蝦、野炊的影片直播看得津津有味,後來想,可能是因為都市裡的人工作太忙累,沒時間或者不願出門,所以圍觀一下別人清風雅近、接近自然的生活也是好的吧。看看青山綠水、自然裡的萬物,看看鄉村裡的質樸生活,大概是要比天天困在鋼筋水泥間要愉悅得多。
從鄉村走向城市、又從城市迴歸鄉村,大概是都市遊子必經的路途了。
-
6 # 佛緣初心靜
二.現在許多上班族每天抬頭低頭看見的都是水泥鋼鐵森林沒有機會體驗一下農村原生態環境下那一種舒適自在的感覺,只能在影片中過過眼癮了
最後不管是曾經的“殺馬特”,還是現在的“土味文化”,只要覺得自己喜歡的感覺舒服的就行,不要人家說什麼跟著人家走那樣你是在用自己的時間給別人生活。
不管別人怎麼調侃“殺馬特”,我相信從那個年代過來的87-93的從前的小夥子們也非常懷戀,畢竟那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的記憶
在任何一款主流的短影片平臺上都能找到取景農村的影片,不過,與人們起初看到的自虐、殺馬特內容不同,原汁原味的田園生活正成為關注焦點。
回覆列表
現在,農村網紅在中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新農村網紅”是遊離於中產精英視線之外的野生土味網紅,有的單槍匹馬,有的三五成軍。他們普遍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不為“色相“代言,更沒有低俗的殘酷物語,卻在網際網路下沉戰略的這波內容和電商紅利中冒尖,有時是平臺無心插柳柳成蔭,甚至也能得到平臺或明或暗的扶持。“新農村網紅”的江湖,就在這些“新農村網紅”身上,你可以看到內容是如何野蠻生長。他們的裝置多數是手機,內容取材於農村,或是最大限度地還原質樸的鄉野生活,或是分享三農技巧經驗,極低的成本製作影片和圖文,再透過各大演算法平臺分發,在冷啟動階段就獲得明顯收益。原創特色鮮明的會迅速圈粉爆紅,走紅後透過流量收益、電商引流與轉化以及平臺簽約等多種方式獲得不菲收入。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賦能,使草根優質內容創作者得以崛起。同時也說明了一點,就是逆城市化潮流、多元化時代的區塊鏈分佈、小眾經濟等等,使用者體驗是多樣化的,有一部分使用者需要原生態的土味內容,有剛需就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