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破鑼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從別人嘴裡去認識一個人,還不如不要去認識這個人。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人說。大多數情況下,側面瞭解一個人是不靠譜的。想要側面去了解一個人無異於是賭運氣,運氣好了遇到一個比較認可他的人,肯定會說他好話比較多;運氣不好遇到一個和對方氣場不和的人,那就徹底顛覆了你想要了解他的意向,畢竟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自古就存在。

    當然,也有個別例外的情況,比如說:近距離相親,一提起相親,如果有意向,對於各自的家庭基本都要相互探個底,男女雙方的父母基本上就像打了雞血一樣透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打聽到對方父母祖宗十八代的事情,名聲稍微不好一點的,對方都要考慮再三,慎重決定是否這個人適合自己的孩子。我覺得這就很有必要了,娶媳婦嫁女兒,肯定要先了解對方家庭人品等,否則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不能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同的事情,任何人都需要長時間相處才能看的稍微清楚一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吶,想要去了解一個人,還是要多接觸才會知道氣場是否合得來。

  • 2 # 十字接頭

    有一個遊戲,叫什麼來著,不記得了。

    大概就是,幾個人一組,主持人悄悄告訴第一個人一句話,不讓別人聽到,然後依次向下傳話。等傳到最後一個人,能完整無誤地把主持人的話敘述出來的,很少。

    這種遊戲時間短,傳話過程中,沒時間加工。

    那麼日常生活中呢,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必然有各種情緒,愛或恨,哪怕不愛不恨,都是一種情緒,只要摻雜情緒,在和別人交流時,描述就會帶著感情色彩,或正或反,哪怕不夾雜私心,沒有利害關係,評判的內容也受傳話者的個人素質、心態、情緒等影響,沒有不走樣的。

    所以,要認識一個人,只有自己去接觸、感受,說實在的,有時自己都不一定可靠。

    何況別人。

  • 3 # 小葵逢

    閒話不敘了,手裡的活兒都停一下,開會。

    1.見識和評價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識人,那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簡單的——識物。即使沒有九年義務教育的高學歷我們也知道一個成語——盲人摸象。摸腿的人說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尾巴的說其似一條繩子、觸耳者言之像簸箕……,小時候感覺有趣,長大了偶爾尋思感覺更有意思。多麼可愛的人們,你敢讓我摸,我就敢說。

    類似的成語——坐井觀天、管中窺豹、以偏概全基本都可以讓我們能以小見大。每個人由於受教育程度、社會閱歷的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認識評價任何的人、事、物也自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我們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發現每一套標準的片面性和侷限性。

    2.人性與動機

    再來聊聊識人,作為最高階的靈長類動物我們引以為豪,同時也有一個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人性非常複雜。好在司馬遷定義了我們追求的共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評判一個人最好的莫過於法庭,我們來看兩場有意思的法庭裁判。

    (利益驅使)

    《權力的遊戲》中審判“小惡魔”一場戲是非常精彩的一個片段。君王即是法律的時代,為了更能服眾地判定其罪名,一場看似公正客觀的審判就此上演。證人們則為了自己的利益給出了多麼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證詞和評價。

    有人會說中世紀帝國王朝下的法律太過兒戲,而且非常不完善。那我們看看提倡民主的文明社會的審判。亨利·方達主演的經典影片《十二怒漢》,中國翻拍版《十二公民》。

    (無利可圖)

    如果為了金錢權利算是一種低階的人性展現,那《十二怒漢》中無疑是更深層次對人性的挖掘。其中有段很經典的臺詞“我們肩負著重責大任,我一直覺得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優點。我們收到信,被通知要來到這裡,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做出什麼樣的判決,我們都拿不到好處,也沒有損失,那就是我們的國家能這麼強大的原因”。

    (道德和法律)

    我們評價一個人時,道德更像宗教,讓我們應該怎樣怎樣而不應該如何如何,這種約束顯然太虛。務實的法律代表了公平正義,客觀公正和毋庸置疑。而藝術作品的集中呈現又給我們展示了這種毋庸置疑在人性面前是多麼可笑。

    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你可以不相信藝術作品中的事件,但千萬不能小看它對人性的揭示。類似審判和探討人性的作品很多,經典電影《狩獵》、《羅生門》,加繆的小說《局外人》。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你問我有什麼用?我會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但有一點我非常知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社會非常文明,但人性基本沒變。

    (傾聽與回答)

    日常生活免不了從別人嘴裡聽到一個人,不管是家人、親人、朋友、同事。好在我們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它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評價也不存在絕對的對或者錯;人性既不是至善,也不是大惡,基本都處在中間的灰色地帶。有了這些基本標準,便能更好的處理別人口中的資訊,得到一個相對比較客觀的印象。

    A: 她高不高?

    B:160。

    A:她胖不胖?

    B:50。

    A:漂不漂亮?

    B:我看眾生都美麗。

    A:人品怎麼樣?

    B:人之初,性本善。

    ……

    我不是寫微小說,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提問和回答都是一門學問,有時候正是這一問一答體現了你的知識結構和文化修養,也是你這個人的高度和格局。《甄嬛傳》裡皇帝駕崩之時問甄嬛:“他可是朕的兒子?”,甄嬛笑著答到:“天下皆是皇上的子民”。調皮得非常!

  • 4 # 追光逐影拍風景

    別人嘴裡說出的人,總是帶著別人的觀點和認知度,未必真實,和自己的認知度不一定相同,所以,認識一個人,最好還是自己去接觸判斷。

  • 5 # 一夜花海

    認同,每個人衡量標準不一樣看人看事本來就不同。但是我們往往會被別人的話誘導,導致我們不能更好的瞭解一個人。

  • 6 # 歷史朝代趣事

    比較認同吧!

    如果是一個未成年的學生,或許這個觀點就不完全成立了。

    但是,如果是社會上的人,那基本就比較成立了。

    個人認為,每一個人基本都會說自己的優勢或者好,沒有誰會瞧不起自己,把自己的缺點都說給別人聽。人都是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

    如果說想認清一個人,還是多從這個人平時的行為表現吧!當然,也不要一下子就去判定這個人,個人倒是認為可以長時間的從多個角度去看。因為短時間或許你剛好看到的就是一個人的缺點,畢竟人無完人嘛。而只有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判斷出這個人到底如何,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就是這個道理。

  • 7 # 67郝劉起

    認同。百聞不如一見。要聽其言,觀其行一一認清廬山真面目,用事實說話才是最可靠的。聽聞,只是傳說而已,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

  • 8 # 寧靜致遠080823

    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真還不一樣。別人的看法可以反應一個人的某一方面,不管是真是假, 可以作為一種參考,有時我們見到的也不是一定是真的。完全認識一個人也不容易,沒有長時間的深層次接觸,你是不會完全瞭解一個人的,就是最好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秘密,但至少 相互之間的底線是知道的,身邊的朋友對你的看法也是不完全一樣的,所以你對某人的看法,在別人眼中,也不一定是認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賬本是用來幹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