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頸椎的穩定性系由兩大部分來維持:一是內原性穩定,包括椎體、椎弓及其突起、椎間盤和相連的韌帶結構,為靜力性平衡;二是外原性穩定,主要為頸部肌肉的調節與控制,它是脊柱運動的原始動力,為動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個環節遭受破壞,均可能引起或誘發頸椎正常結構及平衡功能的喪失,從而導致頸椎不穩。頸椎的穩定性在力學範圍內用剛度來衡量;當頸椎因各種原因導致其結構功能減退時,活動節段的剛度就會降低,於是在生理載荷下便會出現過度活動和(或)異常活動,這就是頸椎失穩;若由此引起一系列相應的臨床表現,並且存在潛在的進行性畸形和神經損害的危害,就稱為頸椎失穩症。在諸多病因中,退行性變最為常見。椎間盤是人體組織中發生退行性變最早的部位。主要表現為蛋白多糖和水分含量的減少以及非膠原蛋白成分的增加。Wirkaldy - wiujs等將脊柱退行性變分為3個階段:①早退變期:此期椎間盤退行性變較輕,小關節囊稍鬆弛,關節軟骨纖維化,臨床症狀一般比較輕。②不穩定期:此期椎間盤退行性變進一步加重,纖維環鬆弛膨出,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明顯,小關節囊鬆弛加重,椎體及小關節突可輕度增生,此期最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並出現相應臨床症狀。③重退變期也稱固定畸形期,此時椎間盤退行性變呈3~4級,椎間盤高度明顯降低,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小關節突軟骨退變、纖維化。由於關節突關節及椎間盤周圍骨贅的形成,可使得脊柱重新獲得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視為保護性反應。但由於骨贅形成,可能導致或加劇椎管或神經根管的狹窄,造成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或由於椎體發生相對移位和旋轉,刺激和(或)壓迫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痙攣或折曲變形,引起椎基底動脈缺血發作。退變是頸椎失穩的發生原因,同時頸椎失穩又促進了退變的發生和發展,形成惡性迴圈。
由此可見,阻止或延緩頸椎失穩的發生發展有可能會阻止整個頸椎病發展的全過程,從而產生積極影響。退變性頸椎失穩是頸椎退變過程中的失穩期,隨年齡增長而出現,預防失穩是一個複雜的抗衰老問題,假如能適當進行頸部運動,避免單一體位,特別是過久低頭屈頸體位,對防止失穩可能有一定意義。
人體頸椎的穩定性系由兩大部分來維持:一是內原性穩定,包括椎體、椎弓及其突起、椎間盤和相連的韌帶結構,為靜力性平衡;二是外原性穩定,主要為頸部肌肉的調節與控制,它是脊柱運動的原始動力,為動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個環節遭受破壞,均可能引起或誘發頸椎正常結構及平衡功能的喪失,從而導致頸椎不穩。頸椎的穩定性在力學範圍內用剛度來衡量;當頸椎因各種原因導致其結構功能減退時,活動節段的剛度就會降低,於是在生理載荷下便會出現過度活動和(或)異常活動,這就是頸椎失穩;若由此引起一系列相應的臨床表現,並且存在潛在的進行性畸形和神經損害的危害,就稱為頸椎失穩症。在諸多病因中,退行性變最為常見。椎間盤是人體組織中發生退行性變最早的部位。主要表現為蛋白多糖和水分含量的減少以及非膠原蛋白成分的增加。Wirkaldy - wiujs等將脊柱退行性變分為3個階段:①早退變期:此期椎間盤退行性變較輕,小關節囊稍鬆弛,關節軟骨纖維化,臨床症狀一般比較輕。②不穩定期:此期椎間盤退行性變進一步加重,纖維環鬆弛膨出,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明顯,小關節囊鬆弛加重,椎體及小關節突可輕度增生,此期最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並出現相應臨床症狀。③重退變期也稱固定畸形期,此時椎間盤退行性變呈3~4級,椎間盤高度明顯降低,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小關節突軟骨退變、纖維化。由於關節突關節及椎間盤周圍骨贅的形成,可使得脊柱重新獲得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視為保護性反應。但由於骨贅形成,可能導致或加劇椎管或神經根管的狹窄,造成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或由於椎體發生相對移位和旋轉,刺激和(或)壓迫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痙攣或折曲變形,引起椎基底動脈缺血發作。退變是頸椎失穩的發生原因,同時頸椎失穩又促進了退變的發生和發展,形成惡性迴圈。
由此可見,阻止或延緩頸椎失穩的發生發展有可能會阻止整個頸椎病發展的全過程,從而產生積極影響。退變性頸椎失穩是頸椎退變過程中的失穩期,隨年齡增長而出現,預防失穩是一個複雜的抗衰老問題,假如能適當進行頸部運動,避免單一體位,特別是過久低頭屈頸體位,對防止失穩可能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