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68354695682

    春節最早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臘祭”。傳說臘盡春來時,人們會殺豬宰羊祭祀上天與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免禍免災。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羽作為食物,又唱又跳,熱鬧非凡。《禮記·月令》中說到:“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迴於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意思就是從春節開始,萬物將步入新一輪美好的輪迴。

    春節在民國以前是迎接立春的節日,而正月初一則稱之為元旦,但從民國時期開始,“元旦”之名被公曆的 1 月 1 日“奪”去,正月初一則改稱春節,但實際上,從臘八到元宵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春節,部分地區甚至延續到二月初二的龍抬頭。

    春節的歷史悠久,作為中國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形成了眾多習俗,部分習俗隨著社會的變遷消失,還有相當一部分則保留至今。

    祭灶。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詞》這樣說到:“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從先秦時的五祀之一,發展都後來,灶神成為向上天彙報人間善惡的神仙,人們準備很多甜食,希望吃到甜食的灶神能多說好話,也有酒糟塗灶門的習俗,這樣灶神便熏熏欲醉,無法向上天言語。如今,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每家每戶都要打掃房屋、清洗東西,意為除陳布新,尤其是清掃廚房。從這一天起,人們便紛紛置辦年貨,年味漸濃。

    貼春聯。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宋代,據《宋史·五行志》記載,每年除夕,後蜀主孟昶都命學士題寫桃符掛在寢宮門口。公元 964年,孟昶更是親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春聯又稱“對子”、“對聯”,是春節時貼在門上的由上聯、下聯和橫批組成的吉祥語,用來除妖辟邪。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聯,並開始採用紅紙寫對聯。至此之後,春聯廣為流傳。

    祭祀。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在除夕這天,有的到野外給祖先上墳,有的到宗廟祠堂拜祖,也有在家中擺上祖先牌位,陳列供品,作為對先祖的追念。

    年夜飯。清代文士顧祿在《清嘉錄》中說到:“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祥語,名曰‘年夜飯’,俗稱‘閤家歡’。” 在除夕夜,年夜飯對華人來說意義非凡,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天回家,與家人相聚吃一頓團圓飯,席上通常要為不能回家的人也擺放一副餐具。

    守歲。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這是記載守歲風俗最早的文獻典籍。這種年年守歲的風俗習慣,一直被沿襲至今,人們在看春晚、打麻將等活動中守歲,借守歲辭舊迎新,寄予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放鞭炮。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魈惡鬼。” 鞭炮起源於“庭燎”,古人稱之為“爆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爆竹的本意是驅逐鬼怪惡魔,經過演變,放鞭炮逐漸演變成一種習俗,以求過個平安年。如今,春節期間,人們都喜好放鞭炮,熱鬧的鞭炮聲讓節日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拜年。柴萼的《梵天廬從錄》一書中記載到:“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動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大年初一,人們互相拜年,走親訪友,互贈禮物。隨著手機的普及,人們更多的透過電話的方式拜年,無論形式怎麼改變,拜年這一習俗卻是代代傳了下來。

    賞燈。宋代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寫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各有說法,主要是西漢祀太一說、東漢燃燈表佛說和魏晉道教祀三元說三種。三說雖有所不同,但都以燈火祭神為元宵節的起源,只不過各自所祭神靈有不同而已。如今,各式各樣的花燈把夜晚裝飾得分外美麗,賞燈的習俗流傳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爾特卡爾曼哪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