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hamberSui

    應該不會的,精銳正規軍大都穿,陣前的陷陣之士不穿。農民起義軍應該裝備很差。努爾哈赤號稱13副盔甲起兵,以說明最初條件差,也反應了當時的裝備情況

  • 2 # 執念93092

    士兵也要看情況,分地方武裝也就是民兵,那種兵條件差,鎧甲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中央軍,正規部隊才有資格,因為那是國家的標誌不能差,而且是精銳之師,保護國家,至於起義軍,那是更加不可能,除非後面發展擴大,有據地為侯的能力還差不多。

  • 3 # 柳生飄雪

    古代戰士穿的盔甲,大概是都是用牛皮縫製,製作起來很費事,還有少數用金屬片製造,就更少見,水滸傳裡金槍手徐寧家裡有一套,還是祖上傳下來的,當做傳家寶。所以,在古代。盔甲是一種奢飾品。只有軍官有資格傳,士兵只有靠盾牌作為防護兵器,盾牌當然沒有盔甲輕便和實用。

  • 4 # 慕什塔戈

      千萬不要被電視劇裡面的道具服飾所誤導。在古代,無論從原材料供應能力來分析,還是就製作工藝技術水平來衡量,鎧甲都屬於一種稀缺的作戰物資,身披一身鎧甲絕對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先秦時期軍隊配備的鎧甲一般以皮革為原料製成,從這一時期出土的實物來看,犀牛皮和鯊魚皮曾被用於製作秦將軍鎧甲。戰國後期,開始出現以青銅為代表的金屬鎧甲。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銅、鐵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明光鎧,武士身體的重點部位,如前胸及後心等處已經能夠用銅、鐵打磨後製成的護心鏡來加以防護。直至唐、宋以後,銅、鐵等金屬製品及皮革原料,逐漸開始普遍應用於軍隊鎧甲的製作。

    圖示:南北朝時期軍隊首領身披的明光鎧(後排)

      由於古法冶煉技術的產能十分有限,加之皮革的鞣製過程又相當耗時費力,無論哪個朝代,在軍隊中大量裝備鎧甲都不是一件易事,想要讓官兵普遍穿戴鎧甲,則更近乎於天方夜譚。所以,古代軍隊的鎧甲只能由官階較高的首領所擁有,或者在直接聽命於朝廷的御林軍中少量裝備。

    圖示:秦始皇兵馬俑中的跪射俑(左)與立射俑(右)

      比如1974年出土的秦兵馬俑共有約7000件兵士陶俑,這些陶俑均按照秦朝軍隊的佈陣方法排列陳設,具體包括車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軍吏俑、騎兵俑、馭手俑等7類。其中,居於陣型中央的車兵俑、跪射俑、馭手俑均身披重甲;居於陣表的軍吏俑、騎兵俑、立射俑,只有少部分身披輕甲,其餘則根本不穿鎧甲;武士俑在陣型中數量最多、分佈最廣,鎧甲武士均位於陣中,戰袍武士則位於陣表。

    圖示:隋朝軍隊的戎服(左)與甲冑(右)

      而且,古代軍隊的服裝分戎服和甲冑兩類,前者是軍人在非作戰狀態下的日常便服,後者是作戰時用於提供身體防護的鎧甲。畢竟古時候可沒有凱芙拉、碳纖維等輕質材料,一套鎧甲的重量基本都在20~30公斤左右,如果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吃飯、睡覺時都身披甲冑,恐怕沒等上戰場,將士們就都被累暈了!

    圖示: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吃飯片段

  • 5 # 井夫子

    電視劇本身就帶有戲劇色彩,為了好看,可以增加許多沒有的東西。

    首先是騎馬,據考古發現最早是西晉才有了馬鞍和馬鐙,也就是說三國裡面那種騎馬打仗的方式自然不對,更不論先秦等時代的電視劇了。

    但是說起鎧甲,倒是沒錯,只是並不像電視劇那般制式罷了。

    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所以只能抵禦石塊、木石兵器的攻擊,防護身體上的要害部位,四肢部分不著甲,以免妨礙格鬥活動。

    隨著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藤盔甲、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鍊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

    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已出現了銅盔甲。

    但是,相對於銅的產量,屬於相當高階的盔甲,是不可能給士兵輕易配備的。因此輕便,容易製作且成本較低皮革成為主流的材料。

    1979年曾候乙墓就發現了數十領皮甲的痕跡,其中有楚甲和吳甲兩種型別的皮甲和防護戰馬的馬用皮甲,還有彤甲、漆甲、素甲等。

    而對於皮料,其實也不是任意選擇,製作護甲,多數選用上等的牛皮為原料,有的也用犀牛皮和鮫皮。鮫革即是鯊魚皮,也很堅固。

    只是,在國家軍備資金充足的時候,自然可以給士兵配備皮具,當資金不夠或是用兵基數較大的時候,基本上大部分計程車兵還是迴歸到了最原始的狀態,也就是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的方式。

    所以如果說古代士兵是不是像電視劇一樣,其實最大的原因不在於鎧甲的發展,而在於有沒有充足的資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求婚鑽戒?18k鑽戒會變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