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的各種文獻中,明白指出下列各點:
第一,汪氏家族正統,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在春秋時代的魯國,「以邑為氏而得姓,得姓的初期,他們的歷代祖先便已有相當優異的表現;使姓汪之姓很早便已為人所知。」
第二,漢末三國初期,汪姓便已渡江南遷,較之其他姓氏家族,為時更早,所奠立之基礎亦更為深厚。
第三,華南地區之汪姓家族,絕大數皆為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其入閩則大致在宋末元初。
不過,中國的汪氏家族雖然是三千年前周文王及上古汪芒氏的後裔,世代承奉「平陽」為郡望,然而,卻也有一部份是從翁姓分支出來的,那就是很有名的「六桂」汪氏。屬於「六桂堂」的汪氏,大多繁衍於華南各地,尤其是閩、粵以及臺灣,在長江以北就比較少見。
以臺灣而言,臺北縣有一支汪氏,便是屬於「六桂堂」的子孫,關於他們當初所以改翁姓為汪姓的經過,他們的族譜上曾有詳細的記述:「始祖出自翁姓,北宋初年,翁姓有兄弟六人,皆太宗時進士,分官四方,長曰處厚,改姓洪;次曰處恭,改江姓;三曰處易,仍翁姓;四曰處樸,改方姓;五曰處廉,改龔氏;六曰處休,改汪姓。」換言之,後世的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有一部後人實際上是血緣很近的兄弟之族。
遷徙分佈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佈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汪氏是臺灣的第七十四個大姓,蹤跡遍及全省。人數最多的是臺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區。中國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來自江西,而他們江西的祖先也是從安徽搬過去的。臺灣也不例外,臺北縣淡水鎮和三重市的兩個汪氏族譜,便是最好的例子。《臺北縣淡水鎮汪氏族譜》曰:"汪芒之後,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譜》載:"汪氏起家新安,後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臺北縣有一支汪氏,就是傳自歙姓。汪氏自閩、粵遷移來臺,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滿清康熙提間。當時,一位泉州人汪仰騰,到新竹市內的古賢裡開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東文加入,另有一位廣東人汪復隆入今苗栗縣卓蘭鄉。
最後汪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
在歷史上的各種文獻中,明白指出下列各點:
第一,汪氏家族正統,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在春秋時代的魯國,「以邑為氏而得姓,得姓的初期,他們的歷代祖先便已有相當優異的表現;使姓汪之姓很早便已為人所知。」
第二,漢末三國初期,汪姓便已渡江南遷,較之其他姓氏家族,為時更早,所奠立之基礎亦更為深厚。
第三,華南地區之汪姓家族,絕大數皆為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其入閩則大致在宋末元初。
不過,中國的汪氏家族雖然是三千年前周文王及上古汪芒氏的後裔,世代承奉「平陽」為郡望,然而,卻也有一部份是從翁姓分支出來的,那就是很有名的「六桂」汪氏。屬於「六桂堂」的汪氏,大多繁衍於華南各地,尤其是閩、粵以及臺灣,在長江以北就比較少見。
以臺灣而言,臺北縣有一支汪氏,便是屬於「六桂堂」的子孫,關於他們當初所以改翁姓為汪姓的經過,他們的族譜上曾有詳細的記述:「始祖出自翁姓,北宋初年,翁姓有兄弟六人,皆太宗時進士,分官四方,長曰處厚,改姓洪;次曰處恭,改江姓;三曰處易,仍翁姓;四曰處樸,改方姓;五曰處廉,改龔氏;六曰處休,改汪姓。」換言之,後世的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有一部後人實際上是血緣很近的兄弟之族。
遷徙分佈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佈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汪氏是臺灣的第七十四個大姓,蹤跡遍及全省。人數最多的是臺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區。中國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來自江西,而他們江西的祖先也是從安徽搬過去的。臺灣也不例外,臺北縣淡水鎮和三重市的兩個汪氏族譜,便是最好的例子。《臺北縣淡水鎮汪氏族譜》曰:"汪芒之後,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譜》載:"汪氏起家新安,後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臺北縣有一支汪氏,就是傳自歙姓。汪氏自閩、粵遷移來臺,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滿清康熙提間。當時,一位泉州人汪仰騰,到新竹市內的古賢裡開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東文加入,另有一位廣東人汪復隆入今苗栗縣卓蘭鄉。
最後汪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