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5497971742

    其實高中的大部分通假字,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通假字。高中統一定為通假字只是為了學習的簡便。

    比如“由,誨女知之乎。”“女悉聽朕言。”中的“女”,高中教材說是通“汝”,其實是不準確的。古代先有“女”字(泥母魚部),有“女性”“第二人稱代詞”等等很多義項。後來為了區分,把“女”意義中“第二人稱代詞”這個項單獨拿出來,用“汝”字表示(日母魚部)。“女”在後來失去了“第二人稱代詞”這個意義,所以嚴格地說,“女”先出現,它就是“汝”(第二人稱代詞)本來的寫法,“汝”是後起的字,他們之間是“古今字”的關係。

    再比如“反,通返”,也是如此,本無“返”字,“反”除了“倒過來、翻轉”等意義外還有“返回”的意思。後來用一個新字“返”把“返回”這個意義單獨拿出來表示。它們也是“古今字”關係。

    此外還有“異體字” “假借字” “同源字”等等概念,它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常常都被統一叫做“通假字”。這是為了教學理解,此不贅述。

    而通假字嚴格地說需要滿足幾個條件:1,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在同一作品或同一時代必須共存;2,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意義沒有關聯;3,通假字與被通假字讀音相同或相近。

    通假字舉個例子,如“廉頗……一飯……三遺矢……”這個“矢”字,通“屎”。2016年語文高考古文中的“雁矢”,不知難倒了多少考生。

    學界對通假字的產生原因分歧很大,簡單來說,清代學者的研究是通假字研究的濫觴。在之前的研究裡,受到許慎《說文解字》中對“假借”的“因聲求義”定義所限,通假與假借一直混亂使用。比較有名的是漢代鄭玄的“訛誤說”。

    到了清代,通假字研究初見成效。

    一派認為通假字的產生是為了“兼職”,這一派以段玉裁先生為代表,認為上古漢字比較少,當時的書寫者仿造古人“假借”的用字法使用文字。

    一派以陳澧先生為代表,認為“上古用字不規範”,沒有明確的“正字”,所以河南人用這個字,江蘇人用另一個字。因為地域、交通、政治等因素,同樣的語言形式和意義使用的文字元號卻不同。

    當然,清代學者的研究有很多不足,今人的研究就不深說了。總之,通假字現象是文字由少到多、由亂歸正、由散入整的具體表現。不能因為今天不使用或今天看來是錯的就改掉古書中的通假字,這是對漢字發展的不客觀認識。缺乏對語言傳承流變的考察,是對語言歷時性的不尊重。

    此外,一些書中的通假字我們可以識別,但是很多古書中的通假字還沒有定論或者無法識別,修正通假字,可能會對以後的古書閱讀和出土文獻研究帶來困難。因為語言還具有共時性,出土的漢代文獻,就必須用漢代典籍來研究。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的文字,是缺乏共時性的認識。試想如果過去某個朝代修正了通假,使我們不知“矢”“屎”相通,明日某處出土文獻中“矢”字何解豈非成了千古謎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個月的小孩長溼疹可以用鈹湘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