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中文名稱:二泉映月所屬專輯:《阿炳曲集》歌曲時長:6"17""發行時間:1949.4.23譜 曲:阿炳歌曲語言:中文類 型:二胡,民樂結構分析全曲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引子部分引子(1~2小節)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以一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嘆息。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喬建中先生認為:“對阿炳來說,這一聲長嘆不是偶然發出來的,應該說他一生受盡了苦難在57歲時有這樣一個機會發出來這樣一種嘆息。”“這是引子,就這麼一句。但是這個引子我覺得它是所有我們聽到的民間音樂作品裡邊,應該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第一段二泉映月 曲譜樂曲進入第一段(3~22小節),這一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a),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此後的五個段落是圍繞著第一段兩個主題的五次變奏:它透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曲調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達出音樂的漸次發展和推進。主題變奏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第二段第二段(23~52小節)是主題的第一變奏,其中23~26小節“a1”,由一個樂句組成,27~52小節為“b1”,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三段第三段(53~96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53~64小節為“a2”,由兩個樂句組成,65~96小節為“b2”,由三個樂句組成。第四段第四段(97~122小節)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97~104小節為“a3”,由一個樂句組成,105~122小節為“b3”,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五段第五段(123~154小節)是主題的第四變奏,其中123小節為“a4”,由一個樂句組成,131~154小節為“b4”,由三個樂句組成。第六段第六段(155~174小節)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155~162小節為“a5”,由一個樂句組成,162~174小節為“b5”,由兩個樂句組成。透過曲調的反覆變奏、音區的強烈對比和力度的大幅度變化,在第五段形成了樂曲的高潮。尾聲最後一段由揚到抑,音調婉轉下行,進入低音區,到了尾聲部分(175~176小節),它與“b5”第二樂句緊密相連,174小節為“b5”的隱匿終止,同時進入尾聲至176小節,結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無限的惆悵與感嘆,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中文名稱:二泉映月所屬專輯:《阿炳曲集》歌曲時長:6"17""發行時間:1949.4.23譜 曲:阿炳歌曲語言:中文類 型:二胡,民樂結構分析全曲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引子部分引子(1~2小節)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以一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嘆息。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喬建中先生認為:“對阿炳來說,這一聲長嘆不是偶然發出來的,應該說他一生受盡了苦難在57歲時有這樣一個機會發出來這樣一種嘆息。”“這是引子,就這麼一句。但是這個引子我覺得它是所有我們聽到的民間音樂作品裡邊,應該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第一段二泉映月 曲譜樂曲進入第一段(3~22小節),這一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a),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此後的五個段落是圍繞著第一段兩個主題的五次變奏:它透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曲調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達出音樂的漸次發展和推進。主題變奏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第二段第二段(23~52小節)是主題的第一變奏,其中23~26小節“a1”,由一個樂句組成,27~52小節為“b1”,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三段第三段(53~96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53~64小節為“a2”,由兩個樂句組成,65~96小節為“b2”,由三個樂句組成。第四段第四段(97~122小節)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97~104小節為“a3”,由一個樂句組成,105~122小節為“b3”,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五段第五段(123~154小節)是主題的第四變奏,其中123小節為“a4”,由一個樂句組成,131~154小節為“b4”,由三個樂句組成。第六段第六段(155~174小節)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155~162小節為“a5”,由一個樂句組成,162~174小節為“b5”,由兩個樂句組成。透過曲調的反覆變奏、音區的強烈對比和力度的大幅度變化,在第五段形成了樂曲的高潮。尾聲最後一段由揚到抑,音調婉轉下行,進入低音區,到了尾聲部分(175~176小節),它與“b5”第二樂句緊密相連,174小節為“b5”的隱匿終止,同時進入尾聲至176小節,結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無限的惆悵與感嘆,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