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 是中國唐朝初年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文學家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中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路,亦號為四傑。”
1、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唐高宗時著名詩人,年少時已被贊為神童,後因戲作《檄英王雞》而觸怒唐高宗,慘遭驅逐隨即出遊巴蜀。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在南下探親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7歲。年紀雖小,但王勃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不朽詩篇至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還為後人傳誦。
2、楊炯(650——692),亦為少年英才,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後應試及第,歷任校書郎、司法參軍盈川縣令等職務,如意元年(692年)卒於任上。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等詩都雄健有力,氣勢軒昂,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
3、盧照鄰(636-695),少時聰慧,屢獲提升,一直到都尉。但天妒英才,盧照鄰不幸患了“風疾”(可能是小兒麻痺症或麻風病),不得不辭官歸隱。雖有名醫孫思邈的悉心醫治但他的病情每況愈下,雙腳萎縮,後來一隻手也廢了,政治的失意和疾病的痛苦,使得盧照鄰痛苦不堪,終投穎水自盡。盧照鄰擅長詩歌聯文,以歌體詩最為出名,有《長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駕鴦不美仙”的名句傳世。
4、駱賓王(約619——約687),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7歲詠鵝的駱賓王舉成名 ,獲得“江南神童”的稱號。“初唐四傑”中以駱賓王留下的詩作最多,他所擅長的七言歌行詩《帝京篇》在當時被譽為絕唱,五言律詩中的詠物詩《在獄詠蟬》亦為傳世佳作。
之所以稱他們四人為“初唐四傑”,是因為他們一改前朝宮體詩綺麗的詩風,主張“剛健”、“骨氣”的雄健文風,初步扭轉了初唐時期的文學風氣,詩歌多從宮廷轉向人生,題材廣泛,風格清俊,對唐代詩歌的繁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初唐四傑” 的這種文風在中國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中“王楊盧駱當時體”指的便是他們四人的這種文風,並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初唐四傑” 是中國唐朝初年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文學家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中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路,亦號為四傑。”
1、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唐高宗時著名詩人,年少時已被贊為神童,後因戲作《檄英王雞》而觸怒唐高宗,慘遭驅逐隨即出遊巴蜀。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在南下探親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7歲。年紀雖小,但王勃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不朽詩篇至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還為後人傳誦。
2、楊炯(650——692),亦為少年英才,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後應試及第,歷任校書郎、司法參軍盈川縣令等職務,如意元年(692年)卒於任上。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等詩都雄健有力,氣勢軒昂,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
3、盧照鄰(636-695),少時聰慧,屢獲提升,一直到都尉。但天妒英才,盧照鄰不幸患了“風疾”(可能是小兒麻痺症或麻風病),不得不辭官歸隱。雖有名醫孫思邈的悉心醫治但他的病情每況愈下,雙腳萎縮,後來一隻手也廢了,政治的失意和疾病的痛苦,使得盧照鄰痛苦不堪,終投穎水自盡。盧照鄰擅長詩歌聯文,以歌體詩最為出名,有《長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駕鴦不美仙”的名句傳世。
4、駱賓王(約619——約687),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7歲詠鵝的駱賓王舉成名 ,獲得“江南神童”的稱號。“初唐四傑”中以駱賓王留下的詩作最多,他所擅長的七言歌行詩《帝京篇》在當時被譽為絕唱,五言律詩中的詠物詩《在獄詠蟬》亦為傳世佳作。
之所以稱他們四人為“初唐四傑”,是因為他們一改前朝宮體詩綺麗的詩風,主張“剛健”、“骨氣”的雄健文風,初步扭轉了初唐時期的文學風氣,詩歌多從宮廷轉向人生,題材廣泛,風格清俊,對唐代詩歌的繁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初唐四傑” 的這種文風在中國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中“王楊盧駱當時體”指的便是他們四人的這種文風,並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