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執著的人,是個求賢若渴的人,是個重視人才的人,是個能信任別人的人,是個敢於嘗試的人,是個極富忍耐性的人,是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是個謙虛的人,是個好學的人。
但從這件事來說劉備在求才和用才方面應該成為所有管理者的榜樣。
三顧茅廬的典故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史料上對於三顧茅廬這個典故,多多少少有著些許的記載,從這些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看出三顧茅廬發生時的歷史背景。三顧茅廬發生在東漢末年之時,準確的說法應是發生在公元二零七年至公元二零八年之間,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會跨年呢,難道是記載有誤。其實是因為劉備在最後一次拜訪孔明時是在次年的昔年後,因此才有如此記載。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因不敵曹操麾下大軍,大敗於官渡,不得不投靠劉表。然而更令劉備喪氣的是,自己有力的謀士徐庶不得不離開自己,自己的身邊忽無一人可用。後來從他人口中,劉備悉知了孔明這一能人,為了求得孔明的相助,劉備便有了三顧茅廬這一舉措,這也是三顧茅廬發生的背景的由來。
正是因為當時的背景以及劉備的虛心,這才使得孔明助得劉備取得一席之地,終成三國之勢。現今仍有不少後人仍在繼續研究三顧茅廬發生時的背景,也是因為有環境造就人和決策這一說法。
是個執著的人,是個求賢若渴的人,是個重視人才的人,是個能信任別人的人,是個敢於嘗試的人,是個極富忍耐性的人,是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是個謙虛的人,是個好學的人。
但從這件事來說劉備在求才和用才方面應該成為所有管理者的榜樣。
三顧茅廬的典故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史料上對於三顧茅廬這個典故,多多少少有著些許的記載,從這些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看出三顧茅廬發生時的歷史背景。三顧茅廬發生在東漢末年之時,準確的說法應是發生在公元二零七年至公元二零八年之間,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會跨年呢,難道是記載有誤。其實是因為劉備在最後一次拜訪孔明時是在次年的昔年後,因此才有如此記載。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因不敵曹操麾下大軍,大敗於官渡,不得不投靠劉表。然而更令劉備喪氣的是,自己有力的謀士徐庶不得不離開自己,自己的身邊忽無一人可用。後來從他人口中,劉備悉知了孔明這一能人,為了求得孔明的相助,劉備便有了三顧茅廬這一舉措,這也是三顧茅廬發生的背景的由來。
正是因為當時的背景以及劉備的虛心,這才使得孔明助得劉備取得一席之地,終成三國之勢。現今仍有不少後人仍在繼續研究三顧茅廬發生時的背景,也是因為有環境造就人和決策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