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道家哲學境界,人生如茶是一個動態比喻詞, 道家把人的一生艱辛經歷過程濃縮於一壺茶水中。品茶人都知道:頭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華、四道清甜韻味暇。

    因此把少年期的涉世茫然用剛沏泡的頭道茶水的渾濁來形容,應該屏棄泡沫,沖洗茶具,才能讓後敘的茶湯清澈見底,韻味有神!把人生青壯年時期比作二道茶,是因為二道茶才開始飲用,而二道茶水含茶鹼和茶多酚最多,同時還並夾有或多或少的其它雜味,所以喝起來有帶有較濃的青澀苦味,所以用這種二道茶水的青澀苦味,來形容人生青壯時的打拼艱辛期。

    品茶時的第三道茶水,才是真正的茶葉好壞的韻味體現,這道茶湯最醇,最甘甜,是最有韻味的,所以用這道茶來形容人生中年後的成果收穫期是最恰當不過的。茶葉沖泡到第四道茶湯時,茶水清淡韻暇,會讓人回味留戀前一道的神韻清爽。

    因此,用第四道的茶水來形容人生步入老年時期的生活清淡,泛味,也正因為這樣,所以老年人常會跟人分享青壯年時期的打拼經歷,和收穫成果的喜悅!

    就是人們常用“人生如茶”這個詞來形容人生的由來。

    拓展資料

    人生如茶,茶只有兩種姿態,沉,浮。飲茶人兩種姿勢,拿起,放下。沉時坦然,浮時淡然。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 ,爭個什麼! 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視一笑。人生因為在乎,所以痛苦。因為懷疑,所以傷害。因為看輕,所以快樂;因為看淡,所以幸福。 人生如茶,頭苦,二甜,三回味,人生髮展也不過如此。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執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執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

    透過對此一世界執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家的社會哲學認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但絕對不是消極的。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

    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效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休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磁懸浮列車十年前炒得沸沸揚揚,為何現今卻鮮有人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