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孤獨地行走著
-
2 # 使用者1116759964006399
禍起蕭牆的主人公是:季友,春秋魯桓公季子,即魯桓公最小的兒子,魯莊公弟,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文,遂以為名,故稱季友。諡成,故曰成季。公之子曰公子,又稱”公子友”。
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的典故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為國君,即為魯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國將魯國亂臣慶父交還魯國。由於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為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賜給了季友,並命季氏世代為上卿。從此,費地成為季氏的私邑。從此季友的子孫被稱為季孫氏。 季孫氏以顓[zhuān]臾國靠近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故址在今平邑縣柏林鄉,至今平邑鎮東還有顓臾村。周成王時顓臾成為魯國附庸。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孫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訊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後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蕭牆,指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或屏風。“蕭牆之內”暗指魯君。當時,季孫氏把持魯國朝政,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藉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為強,消滅顓臾。所以孔子說,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蕭牆之內)。
-
3 # 歲月靜好6120911871205
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孫掌握著魯國政權,與魯君矛盾很大。他擔心專臾(yú)會幫助魯君進攻自己,想先發制人,攻伐專臾。冉有和子路將這個訊息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你們都是季孫手下的大夫,但你們卻不能說服季孫放棄這一想法,這難道不是你們的過錯嗎?從前周王封專臾為東蒙的主人,它作為一個小國存在是名正言順的;再說,它的國土在魯國內,早已是魯國的臣民了,憑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定要討伐它,我和季路都不願意。 ”孔子一下子生氣起來,大聲地說:“冉有啊,你不是說過這樣的話嗎?老虎從籠子中跑出來,玉石毀壞在匣子裡,責任應由看管的人來負。你是季孫家的總管,你說過錯在誰?”
冉有無法搪塞,只好吞吞吐吐地說:“專臾的城牆堅固,而地點又靠近季孫的封地。現在不佔領,今後一定會給子孫帶來憂患。”孔子立即反駁說:“冉有啊!那種明明想獲得某樣東西,卻又找許多花言巧語來加以掩蓋的人最討厭了。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有國才有家,不怕財物少而怕分配不平均,不擔心貧窮而擔心國家不安定。現在國家四分五裂,你們不好好地守護,卻在那裡謀劃戰爭。我想,季孫所期望的不是專臾,而是魯君的宮殿啊!”
含義及用法:“蕭牆”,魯君宮門前的牆壁,典中借代為魯君的政權。後以“禍起蕭牆”比喻禍亂的根源來自內部。
回覆列表
主人公是季友,春秋魯桓公季子,即魯桓公最小的兒子,魯莊公弟,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文,遂以為名,故稱季友。諡成,故曰成季。公之子曰公子,又稱”公子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