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本品為中低溫性菇類,自然氣溫栽培以秋季接種、冬季出菇為好。通常南方諸省以9月上旬至10月初接種,12月至春節前後長菇;北方宜於8月初接種,11-12月於溫室大棚保護地出菇。由於蟹味菇菌絲培養時間較長,適溫環境下需要60-70月接種養菌,夏季移到防空洞、地下室、陰暗通風良好的場所越夏,待秋後溫度低於20℃時進房棚長菇。反季節栽培則應於12月初接種,加溫養菌,到早春氣溫回升不低於10℃時進棚長菇。各地應根據當地海拔緯度,靈活掌握。 2、培養料配製:栽培容器採用500克罐頭瓶或17×33釐米塑膠袋。 配方之一:雜木屑77%麥麩20% 蔗糖1%石膏粉1% 過磷酸鈣0.8%硫酸鎂0.2% 配方之二:棉籽殼50%雜木屑30% 米糠15%石膏粉1% 過磷酸鈣0.9%硫酸鎂0.1% 配方之三:高梁殼40%棉籽殼40% 麥麩13%玉米粉3% 蔗糖1%石灰2% 過磷酸鈣1% 上述配方加水拌勻後,含水量掌握60%-65%,pH滅菌前7.5為適。並按常規進行裝料、滅菌冷卻。 3、接種培養:待料溫降至28℃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器接入菌種,每瓶菌種可接30-40袋(瓶)。接種後菌袋及時移入乾燥、陰涼、避光條件的室內養菌。菌袋培育期正處初秋,常會出現高溫氣候,因此要及時觀察袋溫、堆溫、室溫的變化,做好疏袋散熱,遮陽避光,防止高溫為害菌絲體。發菌培養室溫度控制不超26℃,空間相對溼度70%以下,防止地面潮溼。菌絲生長緩溫,加之袋口捆紮緊密,袋內缺氧時出現前端菌絲短而齊,呈絨毛狀,嚴重時出現黃色抑菌線,停止延伸。這時應將袋口扎繩鬆動或在距離菌絲前沿2釐米處打孔通氣,亦注意降低溫度。待菌絲走滿袋後,再紮緊袋口一般培養35-40天,菌絲走到袋(瓶)底後,再繼續進行後熟培養30-35天。當菌絲由稀疏轉為濃白,形成粗壯的菌絲體,料面出現白色粒狀,並分沁淺黃色的色素時,即達到生理成熟。整個發菌培養的時間,在適宜環境下發菌期需要65-70天。 4、出菇管理:將生理成熟的菌袋搬到野外溫室或大棚內,排放於架床上,轉入出菇管理,具體方法: (1)增氧:菌袋上架後應解開袋口,瓶栽的去掉覆蓋物,使氧氣透進菌絲體。栽培房棚加強通風,更新空氣,並噴霧空間,使相對溼度達85%。 (2)搔菌:開啟瓶口或袋口的封蓋物,用抄種耙或搔菌機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絲,形成中國略高的饅頭狀。使原基從料面中間殘存的菌種塊上長出成叢的菇蕾,促使幼菇向四周長成菌柄肥大、緊實、菌蓋完整、肉厚的優質菇。搔菌後在料面注入清水,2-3小時後把水倒出,實際是一種乾溼刺激誘成原基形成的一項技術措施。透過搔菌後菌絲由純白色轉至灰色,先在料面出現一層薄瓦灰色或土灰色短絨,這一色變稱為轉色,在適宜條件下歷時3-4天。 (3)催蕾:當出現原基時,空間相對溼度要求85%,此時可在瓶袋口的覆蓋報紙上並噴水保持潮溼,同時抒降溫對13~15℃,並以8-10℃的溫差刺激;同時給150勒克斯光線照射,經過10~15天的管理,料面即可出現針頭狀灰褐色菇蕾。 (4)育菇:菇蕾出現後及時揭去覆蓋的報紙,溫度控制在15℃左右;並向地面和空間噴霧化水,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噴水,室內溼度保持在90%左右;早、中、晚各通風一次,保持空氣新鮮;光照度500勒克司左右,每天最好保持10小時光照,菇質最佳。經10~15天管理,當菌蓋直徑長至2~3釐米,菌膜破裂時,即可採收。整個生產週期為4個月左右。生物轉化率100%。
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本品為中低溫性菇類,自然氣溫栽培以秋季接種、冬季出菇為好。通常南方諸省以9月上旬至10月初接種,12月至春節前後長菇;北方宜於8月初接種,11-12月於溫室大棚保護地出菇。由於蟹味菇菌絲培養時間較長,適溫環境下需要60-70月接種養菌,夏季移到防空洞、地下室、陰暗通風良好的場所越夏,待秋後溫度低於20℃時進房棚長菇。反季節栽培則應於12月初接種,加溫養菌,到早春氣溫回升不低於10℃時進棚長菇。各地應根據當地海拔緯度,靈活掌握。 2、培養料配製:栽培容器採用500克罐頭瓶或17×33釐米塑膠袋。 配方之一:雜木屑77%麥麩20% 蔗糖1%石膏粉1% 過磷酸鈣0.8%硫酸鎂0.2% 配方之二:棉籽殼50%雜木屑30% 米糠15%石膏粉1% 過磷酸鈣0.9%硫酸鎂0.1% 配方之三:高梁殼40%棉籽殼40% 麥麩13%玉米粉3% 蔗糖1%石灰2% 過磷酸鈣1% 上述配方加水拌勻後,含水量掌握60%-65%,pH滅菌前7.5為適。並按常規進行裝料、滅菌冷卻。 3、接種培養:待料溫降至28℃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器接入菌種,每瓶菌種可接30-40袋(瓶)。接種後菌袋及時移入乾燥、陰涼、避光條件的室內養菌。菌袋培育期正處初秋,常會出現高溫氣候,因此要及時觀察袋溫、堆溫、室溫的變化,做好疏袋散熱,遮陽避光,防止高溫為害菌絲體。發菌培養室溫度控制不超26℃,空間相對溼度70%以下,防止地面潮溼。菌絲生長緩溫,加之袋口捆紮緊密,袋內缺氧時出現前端菌絲短而齊,呈絨毛狀,嚴重時出現黃色抑菌線,停止延伸。這時應將袋口扎繩鬆動或在距離菌絲前沿2釐米處打孔通氣,亦注意降低溫度。待菌絲走滿袋後,再紮緊袋口一般培養35-40天,菌絲走到袋(瓶)底後,再繼續進行後熟培養30-35天。當菌絲由稀疏轉為濃白,形成粗壯的菌絲體,料面出現白色粒狀,並分沁淺黃色的色素時,即達到生理成熟。整個發菌培養的時間,在適宜環境下發菌期需要65-70天。 4、出菇管理:將生理成熟的菌袋搬到野外溫室或大棚內,排放於架床上,轉入出菇管理,具體方法: (1)增氧:菌袋上架後應解開袋口,瓶栽的去掉覆蓋物,使氧氣透進菌絲體。栽培房棚加強通風,更新空氣,並噴霧空間,使相對溼度達85%。 (2)搔菌:開啟瓶口或袋口的封蓋物,用抄種耙或搔菌機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絲,形成中國略高的饅頭狀。使原基從料面中間殘存的菌種塊上長出成叢的菇蕾,促使幼菇向四周長成菌柄肥大、緊實、菌蓋完整、肉厚的優質菇。搔菌後在料面注入清水,2-3小時後把水倒出,實際是一種乾溼刺激誘成原基形成的一項技術措施。透過搔菌後菌絲由純白色轉至灰色,先在料面出現一層薄瓦灰色或土灰色短絨,這一色變稱為轉色,在適宜條件下歷時3-4天。 (3)催蕾:當出現原基時,空間相對溼度要求85%,此時可在瓶袋口的覆蓋報紙上並噴水保持潮溼,同時抒降溫對13~15℃,並以8-10℃的溫差刺激;同時給150勒克斯光線照射,經過10~15天的管理,料面即可出現針頭狀灰褐色菇蕾。 (4)育菇:菇蕾出現後及時揭去覆蓋的報紙,溫度控制在15℃左右;並向地面和空間噴霧化水,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噴水,室內溼度保持在90%左右;早、中、晚各通風一次,保持空氣新鮮;光照度500勒克司左右,每天最好保持10小時光照,菇質最佳。經10~15天管理,當菌蓋直徑長至2~3釐米,菌膜破裂時,即可採收。整個生產週期為4個月左右。生物轉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