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中豐碑
-
2 # 手機使用者5994293985
民國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官僚資本主義的過渡時期,與幾千年中國歷史比較沒什麼大師,而出了些承前啟後的教育家令人稱讚。亂而不俗的民國也只有挨侵略者打的份,這也是千年歷史造成的重文重道不重器的結果,人材隨時有,當仁者用而上,所以,共和國重科學家,科學家與文人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共和國可雪百年之恥,並越走越強大。至於有些人的想法偏心也小漬溼不了大面,笑笑罷了。
-
3 # 無船也渡河
民國時期確實出了四五個大師:與思想人文有關的有三個:毛澤東、魯迅、老舍;書畫大師兩個:張大千、齊白石。其中毛澤東和魯迅是前無古人的,也可能後無來者。其餘的三人是可以和古人比肩的。由於書畫大師主要是看後世評價,所以還真不能說當代有還是沒有書畫大師。不過其他三位倒確實是民國造就的。看看民國的特殊歷史條件就可知:民不聊生,國運凋敝。三位大師還有個相同點:都不是本專業的出類拔萃者。毛澤東就沒讀完學業,魯迅是學醫的,老舍是師範畢業。他們都是因為特殊的國情改變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思想類大師只能出現在亂世,這倒不是亂世出英雄,而是因為窮則思變的緣故。現在是盛世,不出大師才符合規律。科研是個例外,科研需要經濟支援。所以盛世出科研成果和科學家的機率更大。
-
4 # 不沉的經遠
所謂民國多大師,這個是特指國學大師。國學在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但是到了清末,西學東漸、中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而研究國學有造詣者,一般就稱為國學大師。由於這個並無一定標準,因此哪些人算國學大師,爭議比較大,一般公認的有梁啟超、章太炎、陳寅恪、錢穆、季羨林等人。
這些國學大師嚴格說其實並不都是民國時期,比如季羨林先生,他的大部分著作,是解放以後才完成的。還有張岱年,也是解放後成名的。還有臺灣的南懷瑾,也是50年代以後才逐漸被世人所知。
之所以民國時期國學大師名氣更響,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家凋零,外敵入侵,西方學術正在傳入,傳統的中國文化學術受到極大衝擊,因此一些學術界人士發起了國學運動,造成了較大的聲勢,所以給人印象比較深。
到解放後,隨著科學的發展,對於傳統國學分類也日益完善,因此很多學者更多被歸類為哲學大師、文學大師、戲曲大師、美學大師等,不再冠以國學大師的稱號。如果把這些人重新定義為國學大師,那麼並不比民國時期少。
一些國學大師自己也不再強調這個稱號。比如張岱年先生就曾經說過:“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並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
季羨林先生《病榻雜記》(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也表示要摘去“國學大師”的稱號,“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
5 # Lyx38802558
第一、國家不幸詩家幸。第二、歷史上首次東西方文化思想衝突。第三、那種以95%的國民是文盲的大師時代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
-
6 # 楊府的文
民國以來的學者,兼通中西,但浸淫儒學太久,瞭解儒學的優劣,感覺新血不足,羨慕西方,其目的是救亡,復興民族文化,從而復興這個民族,其誠可鑑可諒。是為真大師!
而今之所謂的學者大咖,則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唯西方是崇,用時髦語掩飾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無知,灌輸衰朽的在西方也已過時的東西,以為新潮,其實都是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沒有民族是非概念,也知東西方文化土壤不同,不可能播一樣的種子,卻偏要混淆是非,其心可誅!
-
7 # 黑鼠348
民國是個特殊的年代,戰亂和被殖民以及民族存亡的時代。所以迫使人民去思考該如何去生存,於是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出現了各種專門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民國大師。那麼到了現代這樣一種資本社會,錢成了唯一度衡標準,這時候的專家就圍繞錢來做學問。如何擁有更多的錢,炫耀也好,控制也罷,總之是如何剝削他人。
回覆列表
俗話講亂世出英雄,社會的急劇變革,人們為生存最大限度釋放出了潛能,為大師的出現創造了難得的機遇。當時的社會群體知識貧瘠,更彰顯出大師領域中的統治力和人們崇拜。當今社會知識透過多媒體呈爆炸式的傳播,使很多用心的人都成了專家。更有一些投機鑽營的人利用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把自己包裝成了專家,如張木本之流。所以大家現在大家都不再迷信所謂的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