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極數
-
2 # 光遊子
按照初中知識就可以知道
題主莫不是沒學過?
P=MV。其中P是動量,和質量與速度都有關係。
我們所說的慣性,其實就是物體保持原有執行狀態的一種特性,其實並不能用公式來表達,只是一個屬性,但是這個屬性按照近似來看,和動量是最相近的。
原有執行狀態,有運動的和靜止的兩種。
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其速度,如果速度越大,其慣性就越大,如果其質量越大,那麼其慣性也越大。
靜止的物體,由於沒有速度,所以不能以動量公式來表達,僅僅知道質量越大,慣性也越大。
由上面我們可以知道,慣性是不能有明確的大小數值的,但是可以進行比較。根據其質量和速度就行,或者根據改變其原有執行狀態所需的能量來進行比較。
這個問題用我們祖先的陰陽五行原理解釋就非常容易的,科學確實沒有解釋這個問題的邏輯和方法論。因為科學以數學為基礎理論和思維工具,不能量化的問題對於科學來說就是無解的。但陰陽五行理論就不同了,它可以不用數量而用義象思維進行詮釋的。對於慣性力問題,科學界共同的認識是:慣性是物質運動的屬性而非“力”。雖然不是“力”,但卻有“能”。因為“力”與“能”本來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全部拋開數學和科學的“量化”定位,慣性既是“力”也是“能”,如果又回到科學解釋世界的方法論上,慣性就是一種“力量”或“能量”,只是衡量慣性的“量”的單位不能僅僅侷限於自然數的計量範疇罷了,而要另外建立一套新的力量體系,這就是“義”與“象”的衡量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體系的陰陽五行原理與數學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可以將其納入科學範疇並用於解決此類問題的“量”與“序”的邏輯表達和詮釋世界的數理工具的,這也是我們祖先其所以將《易經》和陰陽五行原理統稱為“術數”的道理。
慣性力確實有大小多少之分,“大”者“顯”者“多”者為“陽性”;“小”者“隱”者“少”者為“陰性”。如果還要進一步細分,那就分成“少陰”“太陰”“少陽”“太陽”四象,“四象”是五行原理的演繹基礎。有了“四象”和“五行”,一切問題都可以按照“太極圖”原理進行詮釋或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