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按史索驥

    提起潘仁美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大奸臣,不僅陷害忠良,還裡通外國,賣國求榮。他的所作所為,人神共憤,讓人恨得咬牙切齒。其實,這是小說《楊家將》中的潘仁美。事實上,潘仁美在歷史上的原型是潘美。潘美是北宋初年戰功赫赫的忠臣良將,並非奸佞小人。

    那麼潘美為什麼被《楊家將》塑造成奸佞小人,被蒙上了千年冤屈呢?這就要從楊業的死說起。

    宋太宗雍熙三年,遼國大舉進攻北宋,宋太宗派東、中、西三路大軍出兵征伐。其中,西路軍主將為潘美,副將為楊業。西路軍攻出雁門關,接連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等四個州。然而不久,東路軍在岐溝關大敗,潘美、楊業奉命班師。這時,遼兵突然反擊,奪回了寰州。是否要與遼兵正面交鋒?潘美軍中出現了不同意見。

    楊業認為遼兵軍力佔優,主張按照原定計劃戰略撤退。護軍王冼力主與遼兵作戰。潘美猶豫再三,最終下令楊業率軍迎戰遼兵主力,王冼等率兵在陳家谷接應。

    楊業所率的北宋步兵與遼國的騎兵在野外作戰,因寡不敵眾,連連敗退,只好率軍轉戰到陳家谷。王冼等人聽到了楊業敗退的訊息,嚇得倉皇撤退。楊業來到陳家谷,由於沒有接應,只好率孤軍奮戰。最終楊業被俘,絕食三日而亡。

    陳家谷一戰,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也戰死沙場。西路軍回朝後,楊業的妻子折氏(戲曲中“佘太君”原型)為楊業父子喊冤,控訴潘美置楊業於險境。潘美因此被降職,護軍王冼被撤職發配充軍。就這樣,陳家谷血戰使楊業成為了忠臣義士,使潘美成了奸佞小人。

    楊業的死並非潘美造成。

    依據《宋史》記載。作戰前,力主出戰的人是王冼;作戰時,臨陣潰逃的也是王冼。據《宋史》記載,潘美起初也主張避敵,只是後來王冼堅決主戰,潘美就沒有堅持立場。當王冼帶兵撤退時,潘美還予以制止。

    有人就有疑問了,王冼不過是一個護軍,潘美可是三軍統帥。然而,事實是王冼名為護軍,實為皇帝安插在軍中的親信。他有直接向皇帝彙報軍情的特權。因此,潘美雖身為統帥,不得不忌憚王冼。從戰後的處罰情況來看,潘美只是降職,王冼卻是撤職發配,可見主要責任不在潘美。潘美雖有過失,但絕不是後人流傳的罪大惡極。

    歷史上真實的潘美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大將。

    潘美曾參與“陳橋兵變”,擁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因此很受宋太祖的重用。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只有潘美的兵權未被收回,足見宋太祖對他的信任。

    之後,潘美率軍攻打南漢,擊潰南漢主力十幾萬,大勝。幾年後,潘美率軍攻打南唐,消滅南唐。可見,潘美在北宋統一的過程中戰功赫赫。

    然而,由於戲曲小說《楊家將》的廣泛影響,我們冤枉了這位忠臣良將。現在還有很多人把奸佞小人稱作潘仁美。

  • 2 # 愛碼字的草根

    我們熟知的楊家將的故事,有正史的影子,但也有演義的成分。比如,楊延昭的兒子是楊文廣,而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楊宗保。

    雖然造成楊業兵敗被俘的宋方元兇是太監王監軍,但是當時潘美是主帥。而且因為楊業曾是北漢降將,所以潘美對楊業既有戒備之心,也有嫉妒之心。而在當時老百姓看來,是潘美不力,才造成楊業殉國。實際上,潘美也忌憚太監監軍。因此,潘美躺槍成了替罪羊。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老百姓對北宋重文輕武,造成邊防失利的一種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楊家將的故事只是演義,而非絕對的正史。有些故事,會背離正史。像陳世美本是清官,卻被抹黑;雍正也被抹黑;武松本是被冤獄而死,卻被塑造成英雄;尹志平本是忠正耿直之人,卻被寫成了齷齪之人,所以金庸在《神鵰俠侶》的修訂版把他改為了甄志丙。

    所以,讀演義我們可以不較真。而讀正史,一定要秉持嚴謹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好,我準備離職,準備些一封英文郵件告訴我的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