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華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人物紀念:柏樹衚衕26號柏樹衚衕屬北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東四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三條衚衕,自東向西溝通東四南大街與王府井大街,長530餘米。明代,稱“椿樹衚衕”,據說,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樹而得名;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北側的馬尾巴衚衕併入,又因與西城區的椿樹衚衕重名而改稱“柏樹衚衕”,“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五條”,後複稱“柏樹衚衕”。柏樹衚衕26號,舊時的門牌是椿樹衚衕30號。據房屋檔案記載,該院在衚衕西段南側凹進去的小夾道內,佔地面積為130餘平方米;街門面西,是一個隨牆“小門樓”;院內的三間北房是起脊瓦房,一間南房是灰頂平臺,建築面積共計60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柏樹衚衕26號與相鄰的院落一起被徵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館。當年,這個不起眼的小院卻有一個雅號,曰“晉安寄廬”,顧名思義,“晉安寄廬”的主人自然是一位隱居在陋室中卻以彰顯道德為己任的君子。這位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鴻銘,世人稱其為“怪人”。東椿樹衚衕18號北京東椿樹衚衕18號院是辜鴻銘故居。衚衕中僅存的建築大多是後來翻蓋的,基本是簡易的平房。東椿樹衚衕這處住宅,是辜鴻銘50歲來北京之後居住的地方,據說還是別人所贈。晚年的辜鴻銘在任北大教授期間,與民主風氣背道而馳的作風使他在歷史中留下了獨特的一筆。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華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人物紀念:柏樹衚衕26號柏樹衚衕屬北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東四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三條衚衕,自東向西溝通東四南大街與王府井大街,長530餘米。明代,稱“椿樹衚衕”,據說,因此地原有一棵大椿樹而得名;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北側的馬尾巴衚衕併入,又因與西城區的椿樹衚衕重名而改稱“柏樹衚衕”,“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五條”,後複稱“柏樹衚衕”。柏樹衚衕26號,舊時的門牌是椿樹衚衕30號。據房屋檔案記載,該院在衚衕西段南側凹進去的小夾道內,佔地面積為130餘平方米;街門面西,是一個隨牆“小門樓”;院內的三間北房是起脊瓦房,一間南房是灰頂平臺,建築面積共計60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柏樹衚衕26號與相鄰的院落一起被徵用,改建成王府井旅館。當年,這個不起眼的小院卻有一個雅號,曰“晉安寄廬”,顧名思義,“晉安寄廬”的主人自然是一位隱居在陋室中卻以彰顯道德為己任的君子。這位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鴻銘,世人稱其為“怪人”。東椿樹衚衕18號北京東椿樹衚衕18號院是辜鴻銘故居。衚衕中僅存的建築大多是後來翻蓋的,基本是簡易的平房。東椿樹衚衕這處住宅,是辜鴻銘50歲來北京之後居住的地方,據說還是別人所贈。晚年的辜鴻銘在任北大教授期間,與民主風氣背道而馳的作風使他在歷史中留下了獨特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