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30346202023

    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和現象呈現的美。與自然美合稱現實美。包括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環境美等。它來源於人的社會實踐,因此人的美在社會美中佔有中心地位。   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著名的“美是生活”命題,美是“應當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義因素,賦予它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美就是根源於社會實踐,美是本質上社會實踐的生活。自然美與社會實踐的關係就比較間接,自然物的美,只是由於人類透過實踐活動,改變了自然與人原先對立或無關的關係,產生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審美關係之後,才顯示出來。而社會美與社會實踐的關係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顯的,生產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美直接來源於生產勞動,“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活動。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美,也直接來源於人們的各種交往活動中,在交往活動中體現出哪一些語言、行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惡的、醜的。   2.社會美的第二個特點是與社會功利性相聯絡   美是一種價值。美對人總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於經濟實用,也不是純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透過愉悅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心靈,達到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個體自由、全面地發展。社會美最初都明顯地附麗於與人的實踐有用有利的事物,對人的實踐無用有害的事物本質上是不能成為美的。善雖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礎和內容,在社會領域,美與善是直接統一的。   3.社會美的第三個特點是與社會歷史條件密切相聯   與自然美相比,社會美更直接依賴於社會歷史條件,因為社會美的內容直接就是人們在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人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以生產關係為基礎的物質關係制約著人們的政治關係和思想關係,人們的審美關係必須受制於物質條件、政治條件和其他精神條件,並隨這些條件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社會美必然具有它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民族、階級的特色。例如:封建時代自然經濟的田園風光,有別於市場經濟條件下都市化的鄉鎮。寺廟、教堂的清靜與肅穆,信徒虔誠的心靈和對生活的淡泊,不同於歌舞廳的喧譁和興奮、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對生活的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物質能發生酯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