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應為:“賦難遞省,盍漸捐賦外之徵;民未易蘇,當先去民間之蠹。”這是南宋後期著名理學家 真德秀 的一句名言,後被清朝道光年間的狀元 劉繹 引用過。
賦 —— 賦稅。
難 —— 困難。
遞 —— 交替。
省 —— 減省;減少。
盍 —— 何不;為什麼不。
漸 —— 逐漸;漸漸。
捐 —— 除去;清除。
徵 —— 賦稅。
民 —— 泛指庶民百姓。
蘇 —— 死而復生;獲救、緩解。
蠹 —— 蛀蟲,常用以比喻侵耗國家或人民財物的人。《五蠹》:“此五者,邦之~也。”
全句的意思是:賦稅難以交替減少,為什麼不逐漸除去應有稅賦之外的徵收呢?百姓生計不易得以緩解,應當首先去除百姓之中的蛀蟲。
另附:劉繹 簡介如下:
劉繹(1798-1879),字詹巖(或瞻巖),永豐縣城南(今恩江鎮八一街道)人。繹父振,年少喪父,家貧,32歲始與雙江村(今佐龍鄉聶家村)聶氏女結婚。婚後十餘年,只生2女,至振45歲時才生繹。
繹好學,年少時就以文章聞名鄉里,道光五年(1825年)得選拔貢。次年,赴京參加“朝考”,名列一等,以知縣任用。繹赴考前,父叮囑他:“倘得外用,毋輕就。”繹遵父命,請求改就教職,得授江西省宜黃縣教諭。父讚許說:“此官不失讀書本色。”
道光十一年(1831年),繹應鄉試,中舉人。十五年殿試,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十七年,奉命入值南書房(皇帝文學侍從之臣)。十八年,出任山東提督學政。兩年任滿,被召回京,仍入值南書房。宣宗詢及家事,知繹父母俱存,特許奉雙親居禁內澄懷園,以便侍養,並示優遇。二十一年,因父母年老多病,不服水土,陳情乞歸養,特允所請。歸裡2年,振去世,繹歸裡後,主講吉安白鷺洲、青原山兩書院。前後達30年,培養人才甚眾。繹與生徒講學,不涉偏激,不落虛空,一以省察躬行為本,不專以文藝優劣。繹生平為文,要求情真,言之有物,主張“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若不容己,則雖詞淺旨近,往往見其真焉。”論詩,則說:“作詩不必規規唐宋,惟其真而已。”文與詩,均強調一個“真”字。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去世,文宗即位。是年夏,文宗連召繹入京,聽候簡用。繹起程前致書友人說:“幸得陛見,即仍乞養還裡。……豈有希榮幸祿之心哉?”入京後,接連3日受到文宗召見,仍以母老多病,陳情乞歸侍養,文宗體其至情,允如所請。
咸豐五年(1855年)冬,太平軍佔領永豐城。繹扶侍老母避居樂安、吉水等地之深山中,轉徙縣境院溪、中村等處。八年,由藤田返里,住巘山下航陂村。其間,曾襄辦地方團練,下鄉勸捐。十年秋,繹被加三品京堂銜,任江西團練大臣,為鎮壓太平軍效力。十一年四月,老母94歲病故,懇辭差使,以使終制,未獲允准,只得哭而就道。是年冬,奉旨停撤各省團練,改歸地方,繹卸任,感到“幸釋重負”。
同年十月,穆宗嘉許繹學優品正,也召他入京聽候簡用。繹以年事已高為由,請江西巡撫代奏,懇辭徵命。
同治三年(1864年)之後,繹仍受聘主講白鷺洲、青原山兩書院。
繹在鴉片戰爭期間,上書盧部尚書祈嵩藻,反對賠償煙價與戰費,認為:“以肉投犬,以飯飼丐,愈引愈前,愈禁愈多,未有了時。”繹對英艦入侵長江,義憤填膺,主張“沿江固守,不必與戰”,以消耗其糧食、彈藥。“更以大兵轉之於海口,悉力防堵,斷其歸路”,使之成為“釜底遊魂”,不難聚殲。
繹力主禁鴉片,,列舉鴉片之害:“官吸之則廢事,兵吸之則廢守,富者敗家,貧者喪身。”並提出禁菸具體方法,對官吏、軍伍、民間,分別責令糾察、整肅或申禁。預計“行之數年,必可挽回。”
繹對為官者的要求是:“不煩不擾”。他借真德秀的話說:“賦難遞省,盍漸捐賦外之徵?民未易蘇,當先去民間之蠹。”而對治理國家,則重視培元氣。認為“為國必先治元氣,其要在乎得人才,固民心。上無言利之臣,則賢才進;下無貪暗之吏,則閭閻安。元氣之復,必由於此。”
繹除詩文外,還擅長書法。主講白鷺洲書院時,撰寫“鷺飛振振兮,不與波上下;地活潑潑也,無分水東西”一聯,刻於書院門前石柱上。隔江嵌於鐘鼓樓的扁額“古青原臺”四字,亦為繹手跡,,至今猶供遊人觀賞。
繹晚年,正值清政府下令修地方誌。巡撫劉坤一修《江西通志》,委繹任總纂。《永豐縣志》、《吉安府志》,也相繼編修,繹均被委為總纂。三志於同治、光緒之交先後修成,而繹已屆垂暮之年。他有幸“重遊泮水”。在《八十自序》中說:“平生進未嘗有一日詭遇,退未嘗有一日暇逸。”當是繹一生的自我評定。光緒五年(1879年)去世,終年82歲。
繹著有《存吾春齋文抄》12卷,《存吾春齋詩抄》13卷,又箋經評史及語錄未編次的不下數十萬言。
原文應為:“賦難遞省,盍漸捐賦外之徵;民未易蘇,當先去民間之蠹。”這是南宋後期著名理學家 真德秀 的一句名言,後被清朝道光年間的狀元 劉繹 引用過。
賦 —— 賦稅。
難 —— 困難。
遞 —— 交替。
省 —— 減省;減少。
盍 —— 何不;為什麼不。
漸 —— 逐漸;漸漸。
捐 —— 除去;清除。
徵 —— 賦稅。
民 —— 泛指庶民百姓。
蘇 —— 死而復生;獲救、緩解。
蠹 —— 蛀蟲,常用以比喻侵耗國家或人民財物的人。《五蠹》:“此五者,邦之~也。”
全句的意思是:賦稅難以交替減少,為什麼不逐漸除去應有稅賦之外的徵收呢?百姓生計不易得以緩解,應當首先去除百姓之中的蛀蟲。
另附:劉繹 簡介如下:
劉繹(1798-1879),字詹巖(或瞻巖),永豐縣城南(今恩江鎮八一街道)人。繹父振,年少喪父,家貧,32歲始與雙江村(今佐龍鄉聶家村)聶氏女結婚。婚後十餘年,只生2女,至振45歲時才生繹。
繹好學,年少時就以文章聞名鄉里,道光五年(1825年)得選拔貢。次年,赴京參加“朝考”,名列一等,以知縣任用。繹赴考前,父叮囑他:“倘得外用,毋輕就。”繹遵父命,請求改就教職,得授江西省宜黃縣教諭。父讚許說:“此官不失讀書本色。”
道光十一年(1831年),繹應鄉試,中舉人。十五年殿試,中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十七年,奉命入值南書房(皇帝文學侍從之臣)。十八年,出任山東提督學政。兩年任滿,被召回京,仍入值南書房。宣宗詢及家事,知繹父母俱存,特許奉雙親居禁內澄懷園,以便侍養,並示優遇。二十一年,因父母年老多病,不服水土,陳情乞歸養,特允所請。歸裡2年,振去世,繹歸裡後,主講吉安白鷺洲、青原山兩書院。前後達30年,培養人才甚眾。繹與生徒講學,不涉偏激,不落虛空,一以省察躬行為本,不專以文藝優劣。繹生平為文,要求情真,言之有物,主張“不事摹仿,不求工巧,自然流露,若不容己,則雖詞淺旨近,往往見其真焉。”論詩,則說:“作詩不必規規唐宋,惟其真而已。”文與詩,均強調一個“真”字。
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去世,文宗即位。是年夏,文宗連召繹入京,聽候簡用。繹起程前致書友人說:“幸得陛見,即仍乞養還裡。……豈有希榮幸祿之心哉?”入京後,接連3日受到文宗召見,仍以母老多病,陳情乞歸侍養,文宗體其至情,允如所請。
咸豐五年(1855年)冬,太平軍佔領永豐城。繹扶侍老母避居樂安、吉水等地之深山中,轉徙縣境院溪、中村等處。八年,由藤田返里,住巘山下航陂村。其間,曾襄辦地方團練,下鄉勸捐。十年秋,繹被加三品京堂銜,任江西團練大臣,為鎮壓太平軍效力。十一年四月,老母94歲病故,懇辭差使,以使終制,未獲允准,只得哭而就道。是年冬,奉旨停撤各省團練,改歸地方,繹卸任,感到“幸釋重負”。
同年十月,穆宗嘉許繹學優品正,也召他入京聽候簡用。繹以年事已高為由,請江西巡撫代奏,懇辭徵命。
同治三年(1864年)之後,繹仍受聘主講白鷺洲、青原山兩書院。
繹在鴉片戰爭期間,上書盧部尚書祈嵩藻,反對賠償煙價與戰費,認為:“以肉投犬,以飯飼丐,愈引愈前,愈禁愈多,未有了時。”繹對英艦入侵長江,義憤填膺,主張“沿江固守,不必與戰”,以消耗其糧食、彈藥。“更以大兵轉之於海口,悉力防堵,斷其歸路”,使之成為“釜底遊魂”,不難聚殲。
繹力主禁鴉片,,列舉鴉片之害:“官吸之則廢事,兵吸之則廢守,富者敗家,貧者喪身。”並提出禁菸具體方法,對官吏、軍伍、民間,分別責令糾察、整肅或申禁。預計“行之數年,必可挽回。”
繹對為官者的要求是:“不煩不擾”。他借真德秀的話說:“賦難遞省,盍漸捐賦外之徵?民未易蘇,當先去民間之蠹。”而對治理國家,則重視培元氣。認為“為國必先治元氣,其要在乎得人才,固民心。上無言利之臣,則賢才進;下無貪暗之吏,則閭閻安。元氣之復,必由於此。”
繹除詩文外,還擅長書法。主講白鷺洲書院時,撰寫“鷺飛振振兮,不與波上下;地活潑潑也,無分水東西”一聯,刻於書院門前石柱上。隔江嵌於鐘鼓樓的扁額“古青原臺”四字,亦為繹手跡,,至今猶供遊人觀賞。
繹晚年,正值清政府下令修地方誌。巡撫劉坤一修《江西通志》,委繹任總纂。《永豐縣志》、《吉安府志》,也相繼編修,繹均被委為總纂。三志於同治、光緒之交先後修成,而繹已屆垂暮之年。他有幸“重遊泮水”。在《八十自序》中說:“平生進未嘗有一日詭遇,退未嘗有一日暇逸。”當是繹一生的自我評定。光緒五年(1879年)去世,終年82歲。
繹著有《存吾春齋文抄》12卷,《存吾春齋詩抄》13卷,又箋經評史及語錄未編次的不下數十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