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lfds16319

    散文講究文采,取材廣泛,要真正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須理解和分析言簡意賅、內涵豐富、令人玩味又有文采的重要語句語句。所謂“重要語句”,指的是在文章中對於思想內容的表達和結構層次的顯示具有重要意義的語句,如首括句、中心句、點睛句、過渡句等。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指的是基本義、象徵義、引申義、修辭義等。句子的含義一般有基本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之別。“體會文中重要句子的豐富含義”,包括三層意思,首先是體會句子的表層意義。其次是體會句子的語境意義(深層含義),即在一定的語境句子中的臨時意義。這一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第三是體會句子的句外意義,即言在此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各種轉義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反語、雙關等,表達的往往是句外意義。那麼,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筆者認為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一、緊扣主旨,仔細斟酌事實上,要想正確理解一個句子的含義,必須要對文章的主旨有一個比較深刻、透徹和全面的瞭解。如2007年高考全國卷第15題: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1)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2)南方的天氣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要想理解這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應緊扣住作者對大西北的讚美這個主旨。(1)句中的“長不大的孩子”是指生活舒適、安逸的孩子,缺乏一種堅強,而大西北的艱苦會使他們重新認識生活,認識自我,從而長大成人。(2)句是用南方與大西北進行對比而形成強烈的反差,說明南方有的只是精緻之美,缺乏大西北所獨有的壯美與粗獷。參考答案可擬定為:(1)大西北環境的艱苦惡劣、生命的頑強抗爭,會強烈震撼來自南方的孩子,使他們學會堅強,早日成熟。(2)南方過於精緻纖巧。過於脆弱,遠沒有大西北粗獷堅韌。二、聯絡語境,瞻前顧後就是將題幹中的句子迴歸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礎之上,聯絡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顧後,確定答題的有效區間,然後再仔細品讀題乾的具體要求,精讀劃定的語段區間,抓出答題的要領,用言簡意賅的文字將答案表達出來。如2006年高考第15題:根據你的體會,分析“由於Sunny的直射,稻穗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的面板染上一種強悍的銅色”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這句話的中心是“農夫”,從“強悍的銅色”的外貌刻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有強健的體魄。稍一思考。我們便不難洞察作者的真正旨意:“強悍的銅色”正是“陽關”的傑作,正是農夫頭頂炎炎烈日、含辛茹苦勞作烙下的印跡,它與金色的稻穀、黃色的土地渾然一體,洋溢著一種陽剛之美。這幅畫卷的背景是“稻埕上的稻穀”,“閃耀著金色的光澤”從表層意義上看,是因為Sunny的照射,而從深層次意義來看,正是農夫成年累月的辛勤勞作才使得勞動成果如此美好。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該句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來看,“稻穗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與下文“對農夫決心務農的交代”相互應,上下文的前後呼應,使得文章的行文脈絡貫通,絲絲入扣。參考答案可擬為:(1)“稻穗……光澤”一句,渲染Sunny下農夫勞動成果的美好;(2)“農夫……銅色”一句,表現Sunny下農夫的陽剛之美;(3)與下文曬稻穀、對農夫決心務農的交代等內容前後呼應。三、解讀修辭,把握內涵對含有修辭格的句子理解,應從修辭格本身特點的角度,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關性、比擬的形象性、反語的諷刺性等去考慮,特別是含有比喻修辭格的句子理解多次出項,更值得重視。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14題,文中說:“在我的印象裡,瓦是童年的底片,能沖洗出鄉村舊事”請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道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含義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一個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的底片,自然記錄了生活。參考答案可擬為:“瓦”真實地記錄“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對童年時代鄉村生活的回憶。四、分析成分,巧抓主幹就是對於題幹種所給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劃出句子成分,將句中次要的、修飾的成分剔除,而保留主要的、關鍵的成分。如2005年高考山東卷第20題第2小題:請說明“詩的長江,民族文化的長江,全都在血脈中匯流”在文中的含義。要簡答好這道題就要扣住“長江”前的三個定語(詩、歷史教科書、民族文化)來理解它的象徵意義,“全都在血脈中匯流”則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參考答案可擬為:因為傳統中,長江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所以當“我”置身長江後,長江所負載的各種意義(歷史的、文化的、民族文化的)都喚起“我”的文化認同感。事實,既是體會“豐富含義”,則具體答題時答題點不可能是一點。因此,在答出句子的表層含義時,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從“句子的深刻含義是什麼”“表現作者什麼觀點或感情”“揭示了什麼樣的哲理”等方面分析。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義,否則答題要點就會不全面。總之,因為散文作者總是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透過生動的畫面和蘊含作者主觀情感的景物或事物委婉曲折地表現出來。所以,散文閱讀要認真體會語言的特點,透過對語言的辨別、比較、思索,準確地把握語句的含義,進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為諸夏,何為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