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會有很多機會遇到這樣的人或事,自己需要幫助,但不會去求別人幫忙,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要求別人,好像你欠他似的。這些心理都非常有意思,我們逐個來看看存在哪些不合理的認知。
(1)首先從心理角度來說,這樣的人有些自我中心。可能是從小到大的環境使然,家裡人都慣著,有什麼事都緊著他先來,導致他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圍著自己轉的。所以成年以後,在人際交往中會特別“沒數”,會覺得別人幫他是人家看得起他。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是聽過真實的例子,有人跟朋友借錢投資,喝幾杯酒下肚會說“我是看得起你才跟你借錢,別人你想讓我借我都不借。”
哇,這種心理真的很好笑,說的直接點,他很難分清客觀現實和主觀想象,也很難意識到別人與他不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我中心的很。心理發展角度來講,這種人是沒發展好,可能還待在家庭鑄造的那個寵溺環境中,導致他與其他人交往時,也會表現的特別不成熟。
(2)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這種人本身不是很自信,害怕別人會拒絕,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幫助。因為說實話,我們很多人是很難直接說出“我需要你的幫助”這樣類似的話的,尤其是70、80年代的人,因為那個時候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被灌輸更多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要去求別人……”好像開口讓別人幫助是件很丟臉的事情。我們在路上遇到個陌生人問路會很熱心,但卻很難向朋友或家人開口求助,尤其很多人對父母都是報喜不報憂,朋友之間也是咬牙攀比自己過的很好,生怕被別人瞧不起。
我之前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有個朋友做銷售的,週末活動需要邀約客戶到訪,有指標。她每次說讓我去的時候,後面都會加上一句“反正你在家閒著也沒事,出來玩玩還能領個禮品,多好。”每次聽到這句話,本來想幫她的也不想去了。這件事情如果她說“我這個週末搞活動,需要你來幫忙,如果有時間,你能不能來幫幫我?”這樣會讓人覺得自己有價值,也很樂意去幫忙。但是按她加的那句話,就會很不開心,有那個時間我自己在家睡覺陪家人不是更好嗎?
其實這裡的誤會就在於兩個人對這件事的價值認可不一樣,對於我來說,幫助朋友才是付出時間精力做這件事的價值,實際上這個人情就是欠下的,朋友之間本來就是禮尚往來,你欠我我欠你,你幫我我幫你,這樣關係才會一直良好的維持下去。如果我幫了你,你又不想欠人情,那是否也意味著下次我需要你幫我的時候,就只是我單純的欠你,而你是吃虧了呢?
換句話說,這樣處理的朋友也叫缺乏同理心,我對你這樣可以,但你對我這樣不行,在很多事情上很容易雙標,要求自己和要求別人不一樣。偶爾一次還可以,經常這樣會讓人際關係很惡劣。個人建議,遇到這樣的朋友,可以直接跟他講“你這樣說話讓我很不舒服,我的價值好像不被尊重認可,希望你可以坦誠一點。”而有這種不良習慣的朋友,也可以試著去改變一下自己的固有想法,認可別人的價值也是認可自己的價值,主動求助恰恰是勇氣的表現。
(3)當然,還有極少一部分人是貪便宜沒夠,跟第一種情況的形成原因有些相似。有的人他知道這樣說你會不開心,但他一直以來就是這種強勢、不得理的行事方法,跟他交往的人中,一些比較“軟”的人可能很受用,或者說這一招比較好用,他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人際溝通習慣了。這樣的人很難去改變,因為他們的重心一直是為自己謀利,或者說別人的感受對他不重要,他只要達成自己的目標。遇上這小部分也不必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就可以了,你幫不幫他,他都沒把你放在他人生多重要的位置上。
現實中會有很多機會遇到這樣的人或事,自己需要幫助,但不會去求別人幫忙,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要求別人,好像你欠他似的。這些心理都非常有意思,我們逐個來看看存在哪些不合理的認知。
(1)首先從心理角度來說,這樣的人有些自我中心。可能是從小到大的環境使然,家裡人都慣著,有什麼事都緊著他先來,導致他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圍著自己轉的。所以成年以後,在人際交往中會特別“沒數”,會覺得別人幫他是人家看得起他。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是聽過真實的例子,有人跟朋友借錢投資,喝幾杯酒下肚會說“我是看得起你才跟你借錢,別人你想讓我借我都不借。”
哇,這種心理真的很好笑,說的直接點,他很難分清客觀現實和主觀想象,也很難意識到別人與他不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我中心的很。心理發展角度來講,這種人是沒發展好,可能還待在家庭鑄造的那個寵溺環境中,導致他與其他人交往時,也會表現的特別不成熟。
(2)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這種人本身不是很自信,害怕別人會拒絕,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幫助。因為說實話,我們很多人是很難直接說出“我需要你的幫助”這樣類似的話的,尤其是70、80年代的人,因為那個時候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被灌輸更多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要去求別人……”好像開口讓別人幫助是件很丟臉的事情。我們在路上遇到個陌生人問路會很熱心,但卻很難向朋友或家人開口求助,尤其很多人對父母都是報喜不報憂,朋友之間也是咬牙攀比自己過的很好,生怕被別人瞧不起。
我之前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有個朋友做銷售的,週末活動需要邀約客戶到訪,有指標。她每次說讓我去的時候,後面都會加上一句“反正你在家閒著也沒事,出來玩玩還能領個禮品,多好。”每次聽到這句話,本來想幫她的也不想去了。這件事情如果她說“我這個週末搞活動,需要你來幫忙,如果有時間,你能不能來幫幫我?”這樣會讓人覺得自己有價值,也很樂意去幫忙。但是按她加的那句話,就會很不開心,有那個時間我自己在家睡覺陪家人不是更好嗎?
其實這裡的誤會就在於兩個人對這件事的價值認可不一樣,對於我來說,幫助朋友才是付出時間精力做這件事的價值,實際上這個人情就是欠下的,朋友之間本來就是禮尚往來,你欠我我欠你,你幫我我幫你,這樣關係才會一直良好的維持下去。如果我幫了你,你又不想欠人情,那是否也意味著下次我需要你幫我的時候,就只是我單純的欠你,而你是吃虧了呢?
換句話說,這樣處理的朋友也叫缺乏同理心,我對你這樣可以,但你對我這樣不行,在很多事情上很容易雙標,要求自己和要求別人不一樣。偶爾一次還可以,經常這樣會讓人際關係很惡劣。個人建議,遇到這樣的朋友,可以直接跟他講“你這樣說話讓我很不舒服,我的價值好像不被尊重認可,希望你可以坦誠一點。”而有這種不良習慣的朋友,也可以試著去改變一下自己的固有想法,認可別人的價值也是認可自己的價值,主動求助恰恰是勇氣的表現。
(3)當然,還有極少一部分人是貪便宜沒夠,跟第一種情況的形成原因有些相似。有的人他知道這樣說你會不開心,但他一直以來就是這種強勢、不得理的行事方法,跟他交往的人中,一些比較“軟”的人可能很受用,或者說這一招比較好用,他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人際溝通習慣了。這樣的人很難去改變,因為他們的重心一直是為自己謀利,或者說別人的感受對他不重要,他只要達成自己的目標。遇上這小部分也不必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就可以了,你幫不幫他,他都沒把你放在他人生多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