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夢天下
-
2 # 魔方歷史觀
有句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個政權都有著自身的一個“班底”,權力更替的過程中,新舊政權的班底也會進行一個轉換。但是,清朝不同於其他王朝,因為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清朝的滅亡是封建王朝的結束,所以,在清朝滅亡後,對清朝各級官員的處理也是分情況而定的。
一:對清朝“鐵桿粉絲”的處理。
清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自然少不了鐵桿擁護者,這個王朝的驟然崩塌,也讓一些大臣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甚至妄圖“死灰復燃”。張勳就是這種清朝大臣的代表人物。
“辮子”可以說是清朝的一個標誌性產物,在清朝滅亡之後,人們紛紛剪去自己的“辮子”,以表示擁護革命,與“封建”切割,但是張勳為了表示自己對清朝的忠心,不剪辮子,而且命令自己的部下也不剪辮子。在之後,張勳率領著自己的“辮子軍”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復辟”,想要恢復“大清”的統治。
但是,現實又一次告訴了張勳:“大清已經亡了”,而且不可能再死灰復燃。在復辟失敗之後,張勳雖然沒有性命之憂,但這位“清朝忠臣”也徹底的離開了政治舞臺。
二:“順時勢”的官員
在晚清的官員中,還有這麼一批人,就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能看清形勢,順勢而為。這批官員的代表人物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可以說是清朝末期的朝堂重臣,而且袁世凱這個人很精明,在“戊戌政變”時,袁世凱選擇了站在慈禧太后一方,結果就是“平步青雲”;辛亥革命,袁世凱又一次站隊,站到了革命的一方,最後成為了大總統,可以說是無比風光。
而如袁世凱這樣的清朝舊臣,也不在少數,畢竟這些大臣也是為自己考慮的,與其為了一個滅亡的王朝去送命,不如順勢而為跟著“革命”,這樣不僅能自保,搞不好還能弄個一官半職噹噹。
三:接受現實,選擇退場的官員
在清朝覆滅之後,也有一些清朝官員,選擇了接受“大清亡了”的現實,之後,也是退出官場,離開政治舞臺,度過餘生。攝政王載灃就是這麼一位官員。
載灃是溥儀的父親,溥儀繼位後,載灃就成為了“監國攝政王”,代理國政,權力很大。在清朝覆滅之後,不再是攝政王的載灃,選擇了不再參與政治、安穩平靜的進行生活。
清朝是“封建”與“民主”的一個轉折點,不同於古代其他王朝的更替,所以,對清朝的各級官員的處理,是不同的,因為,這些官員的選擇不同,並且這些官員本身的價值也不同。 -
3 # 孤城影隨
清政府亡國後,那些大臣大多數都歸順了革命黨,成為了中華民國的一員,東北的陸軍大臣都帶著自己的人歸順了張作霖,南方就歸順了革命軍或者四川劉湘等軍閥,反正比清朝皇帝的日子好過。傅儀被袁世凱囚禁在紫禁城裡面。
-
4 # 陳悅漫步海邊
清亡時,並不存在對原清朝官員的集中處理,清王朝的高階官員,尤其是貴胄人員,大多退出軍政界,當起了寓公,而地方官員很多都是過度成了民國官員。
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辛亥革命本身的不徹底性,還有清王朝實際上並不是被徹底地被暴力推翻,最終實際上是和平讓位。
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1911年革命黨進行的武昌首義爆發後,很快一些南方省份發生了宣佈和清王朝切割的“獨立”,這些獨立多由相關身份的地方官員、士紳發動,實際上體現了宣統年間清王朝地方和中央間的矛盾,也由此出現了幸亥革命中很多清王朝官員搖身一變成革命黨的情況。
在江蘇、福建等宣佈獨立的省份,大量的清王朝時代的官員身份轉換成了革命黨,諸如江蘇巡撫程德全變成了江蘇都督,廣西巡撫沈秉堃成了廣西都督,安徽巡撫朱家寶成為了安徽都督等。這些獨立省份中,除非是對清王朝的死忠分子,否則很多各級官員都聞風而動,立即轉換成了革命官員。
清王朝的讓位
辛亥革命在南方各省蔓延後,為了防止戰火屠戮黎庶,處在清王朝統治下的北方,和處在革命黨控制下的南方,進行了南北和談,最終由袁世凱等北方軍政強人威逼利誘,清王朝選擇主動退位,讓位於中華民國。
鮮為人注意的是,在讓位時,擔心地方陷入權力真空而導致動亂,清王朝曾頒佈諭旨,要求各級官員必須維持好地方,服務中華民國。也由此,北方省份的清王朝各級官員,也大都搖身一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官員。
回覆列表
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滿清這艘腐朽的破船被徹底拉下了海底。然而頭幾年還升堂上殿的滿朝文武,在清朝滅亡後都去哪了?
首先是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方十五省率先宣佈獨立;南方的官員們,大多數歸順了革命黨。北方的官員本來就和北洋政府有著理不清的關係,皇帝宣佈退位以後很多就近“改編”成了北洋軍閥的手下,比如東北的都歸順了張作霖。
雖然大部分的清朝官員都歸順了新政府,但是也存在一些忠烈之士,他們拒絕了新政府的邀請,暗地裡謀劃準備復辟清朝,例如1917年的張勳復辟,雖然他的鬧劇僅僅維持了13天,還有一部分與帝國主義列強相勾結,也準備復辟清朝,他們大多是清朝的皇親國戚,例如清朝的肅親王將女兒送去日本,企圖利用日本來挽救大清,可是最終也沒有成功。
由此可見,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大部分的清朝官員只是剪掉了辮子,換了一個稱呼,手中的權利、自己的地位並沒有絲毫的變化,這也是辛亥革命的弊端之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