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武子,就是欒書,又稱欒伯即,生卒年不詳。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名將。
欒氏在晉國為顯族。欒書的祖父欒枝,在晉文公時任下軍主將;父欒盾,在晉靈公時任下軍主將,俱在六卿之列。
欒書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軍之佐,正值晉楚邲之戰的前夕。當時要因為解救被楚軍圍攻的鄭國,所率軍隊抵達鄰國境內,得知鄭國已降服於楚。鄭國派到晉軍中通報情況的使者極力勸說晉軍與楚一戰,到時候鄭國將助晉攻楚。晉國將領有不少堅決主戰的,欒書卻認為應該退兵。他分析形勢,指出當時對晉國不利的兩個方面:一是楚莊王近年來勵精圖治,上下一心,軍隊雖勝不驕,紀律嚴明,確有實力;二是鄭國遊移於在晉、楚之間,楚勝則助楚,晉勝則助晉,只不過是想看兩國到底是誰更有實力,然後選擇自己的盟友。因此,不能聽信鄭國使者的煽動,貿然去和楚軍作戰。後來戰事還是進行,結果晉國大敗而還。
晉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晉齊鞍之戰前夕,欒書升任下軍主將,參與這次大獲全勝的戰役。 公元前587年,景公十三年,他升任中軍元帥。
晉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欒書率師救鄭,迫楚國退軍。然後引得勝之師,侵伐楚國的盟友蔡國。楚軍回師救蔡,與晉軍對壘。大戰在即,晉國將領意見分歧,一派主戰,一派主張撤兵回國。後者是少數派。兩派在欒書面前各陳己見,他擇善而從,決定退兵。時人譽為從善如流,稱讚他集思廣益的統帥風範。
晉厲公三年,秦桓公與晉有令狐之盟,而又召來狄人與楚人,要引導他們進攻晉國。欒書以中軍元帥統帥晉軍與諸侯軍和秦軍戰於麻隧,大敗秦軍。
晉厲公五年(前576年),楚國撕毀與晉弭兵議和的盟約,發兵攻中原要衝之地鄭國和衛國,迫鄭叛晉附楚。
欒書任中軍元帥後,屢立功勳,開始注意維護自己的聲譽。晉厲公六年(前575年),鄭國叛晉聯楚,厲公決定時伐鄭國,執政大臣討論這件事,範文子(即士燮)認為,厲公好大喜功,驕橫奢侈,國外敵對勢力多一些,還可以抑制他的這種傾向;如果出兵討鄭,維護晉國的霸主地位,只能助長厲公的惡劣傾向,使晉國不得安寧。欒書卻認為,在他當政期間,決不能失去晉國的霸主地位,一定要討伐鄭國。他的決心促成了晉國與楚、鄭的鄢陵之戰,結果是晉國獲勝,而晉厲公也因此肆行無道,引起國內的一次政治危機。
欒書不但注意維護自己的聲譽,同時注意保護自己的權威地位,這種態度更加深了晉國的政治危機。鄢陵之戰後,欒書主張固守後再出戰,新舉之佐郤至主張速戰速決,厲公用郤至之謀。因此,欒書對郤至大為不滿,凱旋後即謀除去郤至。他設計讓厲公懷疑郤至有欲立新君的圖謀,恰好配合了厲公欲除群大夫、扶植外嬖親信的行動,使晉國政局陷入一片混亂。
十二月壬午,晉厲公指使胥童殺死郤至等,胥童乘勢將欒書、中行偃劫持,欲殺二人,奪取執政大權。厲公雖赦二人並使復職,但欒書已無法控制政局,自身也岌岌可危,於是聯合中行偃,誅胥童,弒厲公,立公子周為王,為晉悼公。
晉悼公即位數月,韓厥任中軍元帥,欒書從此在歷史舞臺消失,遺物有青銅器“欒書缶”。
欒武子,就是欒書,又稱欒伯即,生卒年不詳。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名將。
欒氏在晉國為顯族。欒書的祖父欒枝,在晉文公時任下軍主將;父欒盾,在晉靈公時任下軍主將,俱在六卿之列。
欒書在晉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軍之佐,正值晉楚邲之戰的前夕。當時要因為解救被楚軍圍攻的鄭國,所率軍隊抵達鄰國境內,得知鄭國已降服於楚。鄭國派到晉軍中通報情況的使者極力勸說晉軍與楚一戰,到時候鄭國將助晉攻楚。晉國將領有不少堅決主戰的,欒書卻認為應該退兵。他分析形勢,指出當時對晉國不利的兩個方面:一是楚莊王近年來勵精圖治,上下一心,軍隊雖勝不驕,紀律嚴明,確有實力;二是鄭國遊移於在晉、楚之間,楚勝則助楚,晉勝則助晉,只不過是想看兩國到底是誰更有實力,然後選擇自己的盟友。因此,不能聽信鄭國使者的煽動,貿然去和楚軍作戰。後來戰事還是進行,結果晉國大敗而還。
晉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晉齊鞍之戰前夕,欒書升任下軍主將,參與這次大獲全勝的戰役。 公元前587年,景公十三年,他升任中軍元帥。
晉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欒書率師救鄭,迫楚國退軍。然後引得勝之師,侵伐楚國的盟友蔡國。楚軍回師救蔡,與晉軍對壘。大戰在即,晉國將領意見分歧,一派主戰,一派主張撤兵回國。後者是少數派。兩派在欒書面前各陳己見,他擇善而從,決定退兵。時人譽為從善如流,稱讚他集思廣益的統帥風範。
晉厲公三年,秦桓公與晉有令狐之盟,而又召來狄人與楚人,要引導他們進攻晉國。欒書以中軍元帥統帥晉軍與諸侯軍和秦軍戰於麻隧,大敗秦軍。
晉厲公五年(前576年),楚國撕毀與晉弭兵議和的盟約,發兵攻中原要衝之地鄭國和衛國,迫鄭叛晉附楚。
欒書任中軍元帥後,屢立功勳,開始注意維護自己的聲譽。晉厲公六年(前575年),鄭國叛晉聯楚,厲公決定時伐鄭國,執政大臣討論這件事,範文子(即士燮)認為,厲公好大喜功,驕橫奢侈,國外敵對勢力多一些,還可以抑制他的這種傾向;如果出兵討鄭,維護晉國的霸主地位,只能助長厲公的惡劣傾向,使晉國不得安寧。欒書卻認為,在他當政期間,決不能失去晉國的霸主地位,一定要討伐鄭國。他的決心促成了晉國與楚、鄭的鄢陵之戰,結果是晉國獲勝,而晉厲公也因此肆行無道,引起國內的一次政治危機。
欒書不但注意維護自己的聲譽,同時注意保護自己的權威地位,這種態度更加深了晉國的政治危機。鄢陵之戰後,欒書主張固守後再出戰,新舉之佐郤至主張速戰速決,厲公用郤至之謀。因此,欒書對郤至大為不滿,凱旋後即謀除去郤至。他設計讓厲公懷疑郤至有欲立新君的圖謀,恰好配合了厲公欲除群大夫、扶植外嬖親信的行動,使晉國政局陷入一片混亂。
十二月壬午,晉厲公指使胥童殺死郤至等,胥童乘勢將欒書、中行偃劫持,欲殺二人,奪取執政大權。厲公雖赦二人並使復職,但欒書已無法控制政局,自身也岌岌可危,於是聯合中行偃,誅胥童,弒厲公,立公子周為王,為晉悼公。
晉悼公即位數月,韓厥任中軍元帥,欒書從此在歷史舞臺消失,遺物有青銅器“欒書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