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我說好3

    膠片是一種情懷,一種回憶,一種懷念

    膠片就像老大哥一樣,數碼畢竟還年輕,比較浮躁

    膠片機玩起來便宜

    玩攝影的人,多多少少多有種“底大才是王道”的思想

    四五千的二手中畫幅套機也有,勃朗尼卡。同比你四五千二手能買到什麼樣子的單反?估計也就5D,搞不好可以收個拍了很久視訊的5D2。就算買到了,135能和120比?

    大畫幅膠片也不貴,除非你要燒鏡頭什麼的,或者玩8X10這種,否則大畫幅的錢,絕對沒5D3+2470貴,這裡說的是1機1鏡。

    哈蘇503CW+80 2.8套機,二手價格也就是一個行貨D810的價錢,你D810不還得配鏡頭?135能和120比?

    至於祿來120雙反什麼的.........也很便宜

    至於膠片花錢,按一下快門就燒好幾塊錢?

    這種理論也比較可笑了,普通愛好者,玩數碼單反,一年四五萬快門很簡單,你讓他玩玩膠片去,一年能有一兩千,了不得了,當你知道你按下快門就花費好幾塊錢的時候,肯定會認真對待每一張照片。

    膠片最大的問題是沖洗不便,一般只有大城市才有專門的沖洗店。

    自己搞個暗房也很不錯,不過感覺挺麻煩的挺花錢的,但是.......我相信買個玩攝影的人,都有種玩膠片的衝動,然後自己親手洗膠片,親眼看著自己的作品展現在面前。

    個人認為135膠片沒啥意思,那些拿著X700的人大多都是裝逼的,買了兩卷黑白,彩色負片與彩色反轉片裝文藝的人太多太多了,可能我地圖炮了,哈哈哈哈哈。

  • 2 # 凡人俗影

    曾經玩過膠片,玩過的彩色膠片有:富士100,富士400,柯達100。黑白膠片:樂凱100

    從1992年開始,陸陸續續玩到2002年。

    那時玩家片,主要是個人愛好和單位需要,向報刊投稿和留作資料用。

    為了提高上稿率,個人還學習了膠片沖洗和暗房製作,一切都是簡易的。

    從膠片用沖洗罐,黑色圓形的那種。需要衝洗液,也就是顯影液。膠片衝好後晾乾。

    然後進行進入暗室用放大機進行擴放、定影。再然後進行水洗、上光、裁剪等,一張黑白照片就做成了。

    現在玩數碼相機。

  • 3 # 費縣雨荷影視

    我玩過焦片,有一次單位讓我去牡丹園跟拍,因為我的相機借給妹妹使用,她送過來後,我以為相機裡有焦片,就沒檢查。在牡丹園裡拍了一頭午,當拿著相機去沖洗時,發現相機裡沒有焦片!啊?怎麼會沒有焦片?“卡嚓、卡嚓、、”,明明是馬達聲正常的呀!這件事讓我想起來就尷尬!哈哈

  • 4 # 徽遊鐵騎

    當年就是從玩膠片過來的,那個時候沒有數碼相機。

    出去照相的時候要憑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光圈和快門的組合。

  • 5 # 浪漫的祿來福來

    現在主要是衝卷的問題,自己衝太費事了,只能偶爾為之,且品質無法保證。家裡冰箱冷凍層依然還有幾十捲過期各類膠捲,看樣得自己沒事消耗掉了。

  • 6 # 陽光136699081

    這是二十多年前照的,富士1OO彩色膠片,均採用室內自然光線,小孩剛睡醒很興奮抓住時機照了三張(尼康F3鏡頭28一85光圈設定F8,模式:光圈優先。)

  • 7 # 陳祥雲0602

    回答:題圖是膠片拍攝的電影老藝術家:張瑞芳、喬奇、秦怡三張舞臺照片。

    玩膠片到退休的人,數碼相機和修圖軟體是新課題;玩數碼相機和修圖軟體長大的人對膠片好奇。

    這並不奇怪,都是在“未知領域”裡探索,只是用不同的方式,達到同一目的……照片。

    玩膠片是坑,這個坑就是錢,膠片和印照片的成本,一卷膠捲加上衝洗擴印要花不少錢。

    數碼相機是科技的進步,玩膠片猶如從汽車時代,再回到拉黃包車時代。

    用膠片拍攝人像最好使用膠片100度,比400度膠片顆粒要細膩,用電影800度拍攝人像,顆粒更粗了,不如數碼相機拍攝。

    膠片拍攝的照片,發到網上還是要通過掃描器轉換成數碼,掃描器質量不好,膠片的“功勞”前功盡棄。

    玩膠片只是滿足於對攝影歷史階段的回望,攝影再也不會回到膠片時代。

    用機械相機和膠片拍攝照片,僅僅是玩玩而已,沒有必要再去探索理論,沒有商業前景,膠片只是過時的攝影材料。

    我也想知道:提問者玩膠片的目的是什麼?想有新的創造發明?

  • 8 # 諸葛廟

    80-20年代當時就是用的傳統135和120。尼康佳能徠卡,瑪米亞,勃朗尼卡,哈蘇都用了個遍!那時候我的工作就是拍婚紗照最多的時候一天都要幾十個120膠捲!那時候拍婚紗用的是柯達的PPN160膠捲。135膠捲就更不用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選擇索尼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