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徐野談教育

    十五志學——男孩到十五歲要開始立志學習;

    二十弱冠——男孩到了二十歲要進行加冠禮,而二十歲男子不是非常強壯,故稱“弱冠”;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並事業有所成就;

    四十不惑——這個年齡的人應該有了“自知”。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說白了,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幾碗飯;五十知天命——這個年齡人過半百,已經明白了自己此生是什麼樣子了,並且不該再去與命運抗爭,而是應該順應天命;

    六十耳順——說的是到了六十歲,人就會變得“中庸”了,什麼話都能聽得下去,也能辯明事非曲直;

    七十古來稀——指這個年齡自古很稀少;八十耄耋——耄耋用來形容年齡非常大的人;

    九十鮐背——指人活到這個年齡的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鮐背並非指”鮐魚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鮐魚”;

    百歲期頤——”期”是期望,”頤”是養。就是說,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壽,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很好地養起來。於是,後人把“期頤”作為百歲的代稱。

  • 2 # 秀雲涵天

    這幾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字面上解釋不難,注意“有”是通假字,通“又”。

    孔子在和弟子談論為政時,為什麼要向弟子簡單概括自己的人生經歷呢?

    一學習

    “吾年十五而志於學。”人非生而知之,學習就顯得特別重要,人的視野、見識、格局往往得益於後天學習,尤其是專業知識,非學好不可,否則,沒法開展工作。注意,孔子是“志於學”,目的方向明確。我們現代人雖然從三四歲上幼兒園開始,已經在學習了,但大多數做不到“志於學”,很多人的學習是模糊的,至多是考上什麼什麼名牌大學,然後好找工作,至於學的東西有沒有用,能不能用得上,誰管它?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就行。離孔子所說的“志於學”,差得太遠了。這也是現在很多用人單位不滿意的地方,錄到的大學生,名不副實,不能獨擋一面。從個人角度說,三十不能立,四十仍困惑,甚至一輩子都糊里糊塗的。

    二積累經驗

    孔子說他十五歲時 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的學習和磨鍊,到三十歲二“立”,也就是能站住步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基本定了,但感覺還有不太踏實的地方。四十歲後,才沒有了什麼懷疑,到五十歲,人生的意義就完全瞭解了,六十歲時,別人說的無論對與錯,都能聽得進去,不會生氣了,七十歲,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不會出什麼問題了。這種與時俱進,貫穿一生 ,幾十年積累下來,才能達到“不逾矩”。

    說這麼多,孔子其實就是告訴弟子們,人生經驗的積累有多重要。做事,尤其是為政 ,千頭萬緒,無從下手,完全要靠自己摸索。前面的學習,只是理論方面,還需要真正的實踐去驗證。

    孔子將自己的經驗講出來,放到《為政》裡面,就是警示將來從政的弟子們,個人的學習、修養以及做人做事,並不是看著的那麼簡單,要效法他這個精神,在工作中去慢慢體會,慢慢了解。

    可笑的是我們很多後人望文生義,以為到了三十歲就能“立” ,四十歲能“不惑”,五十歲能“知天命”,六十歲就能“耳順”,七十歲就能“從心而欲,不逾矩”。如果不加強學習,隨時總結人生經驗,學以致用,即使活到一百歲,不過是世界上又多一個老糊塗而已!

  • 3 # 乾貨分享大師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話,大概是敘述自己一生求學歷程的關鍵節點。但是孔子的總結是從十五開始,其實這也說明孔子說的“學”並非是大部分人認為的知識,既然在《為政》篇裡,這裡應該是指學習為政之道。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習怎麼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時間,“三十而立”。在不斷地學習和碰撞中,到了三十歲左右,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和未來想法。注意這個時期形成的想法已經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不再是少年時期的空想。

    然後來到四十歲左右的這個節點。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歲,很多事情經歷過,看開了,也不再糾結迷惑。那又何來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實這裡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後的十年中的因為自己的立論、理想和現實不斷衝突產生了人生的迷茫,在自身日積月累的努力量變之下,終於發生了質變。

    否定了而立時期的自己,並且發現學習的過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斷地否定自己。正所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個時間段、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確的遠景描繪在自身知識不斷積累和突破中都會成為錯誤的過去。而孔子到了四十歲,大約瞭解到這種知識增量對過往學識的否定成為一種常態,而在為政中就是現實情況不斷地打擊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種學問觀點。

    四十不惑,是對這種變化、調整、失敗的求知過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為學問的走偏被打擊而喪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斷地加強學問積累,才能正確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此之謂“天命”。一個人一生的目標,一生的使命。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歲左右,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這是一段艱苦地求學、發現自我、與天抗爭、最後化身入道的過程。老子對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終的。而孔子對道的追求,是從逆天而行開始的,而這種通過命運對自身不斷錘鍊的過程就是儒家追求“德”的過程,雖然最終入道,但是講究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在規則之下的遊刃有餘,這在精神層面上要低於老莊的宇宙洪荒,天地逍遙,但是在現實人生中算是已經做到了極致。

    儒家的“道”,是道家的“德”之頂峰。不是道家之道,但是更具有現實意義。

    所以“四十不惑”,實際上是一個人開始成熟,開始考慮人生的價值,不再限定在物質資料和人世虛榮之中,開始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做出評判,做出自我發現之旅的開始。

    因為夢想與人生的距離和矛盾,在而立之年後會在工作生活中凸顯得特別明顯。如果一個人,就這樣渾渾噩噩下去,相對來說還是快樂的。但是有一種人,會進入比較高階的反思,而這種反思,是痛苦的。因為四十歲了,還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線,甚至認識到完全是錯誤的,轉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並不止於否認社會財富,否認現實生活。一個科研工作者,一個知識開拓者如果發現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錯誤的,基本上也不會有人願意並敢於承認,抽身尋找正確的方向。而“不惑”正是要不再糾結於是否衡量得失的狀態,該變則變,即使放棄所有都無所謂。

    四十不惑,就是要做到學會選擇正確的學問和人生方向。跳出對自己前半生錯誤方向成就的不捨,並清楚認識到這種放棄和調整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選擇。這樣才能稱之為“不惑”,才有可能在五十歲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然,這個只是孔子總結自身的路線和節點。每個人發現人生目標的時間可能不一樣,但是學問、修行、人生的基本過程都是如此。

    除非你對自己人生目標不在乎。三十歲能穩定地掙著錢了,養活人了,你就滿足了。這就沒有不惑,也不用知天命了。其實這樣的人生,確實是快樂的人生。

    這就是“知足常樂”。

    不過並不是求學問者的一生。對於有高遠追求的學者而言,在人生逆旅中掙扎的一生,在思維困境中不斷突破的一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五十而知天命,是不是太晚了呢?孔子五十歲左右才做了幾年官,隨後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觀點。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們現在稱孔子,第一個就是“教育家”,又尊稱為“萬世之師”。

    像孔子這樣能“五十而知天命”的,又有多少人呢?

    真正的人,一輩子無非就圖活個明白。

    所以又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 4 # 棲哈丶

    惑與不惑是一個對事物認識的問題。生活閱歷越廣,學習的東西越多,所明白的事理就會越來越多;相反,一個人不善於學習思考,思想上固步自封,不承認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這樣就很容易陷入困惑境地。

    這樣看來,生活中的困惑跟人的年齡增長並非有著必然的聯絡。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說的“四十不惑”似乎是在強調,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應該就是到了明白事理的階段。而事實證明,有很多四十歲的人幹什麼總是順風順水,也有很多人總是迷迷茫茫,找不到生活方向。

    拿今天所看到的一個例子來說,一個著名高校培養出來的博士後,20年前攜妻出國,一去二十年與家中父母斷絕聯絡。老父親苦苦尋子二十年,病危的母親彌留之際聲聲呼喚“兒啊,兒啊……”,而聯絡上兒子以後,他只說了七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想說,無論這個兒子心中有什麼隱情,對自己的親生父母如此冷漠,是不應該的。這個兒子69年出生,早過了不惑之年,不知道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事理。

    舉這個例子,與我提出的學習的觀點似乎難能自圓其說,其實不然,著名高校,博士後學位的確是學習得來的結果,但他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已有悖於傳統的道德倫理,這樣的學習至少是不善於學習。

    這些年西風漸進,什麼怪事都有,傳統的道德觀念確實受到衝擊。四十歲不結婚,終生不娶不嫁,奉行獨身主義,或以追求物質享受為目的,跨年齡,跨國別的婚姻也是層出不窮。這些人到底活得明白了沒有,恐怕難以說清。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這是一個人生趨於完善的過程,就像大自然的日出與日落,有旭日的燦燦,也有落日的溫馨。日升日落都是悄無聲息,但帶給人們的都是美好與希望。人生真正在不惑就是如此不事張揚,平平淡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 5 # 蝸牛到此一遊

    我來回答一下哦。

    首先,這是論語裡面孔子對自己生活經歷的描述。

    所以大家不要按照自己的年齡往裡面帶入。

    孔子在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周禮和仁道。

    30歲的時候,他因為周禮而獲得讚賞。從而有了職位。所以叫做三十而立。

    40歲的時候呢,他的周禮已經研究得非常精深。能夠把周禮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部都精通。孔子在學習周禮的過程之中,學會了孝道,仁道,以及處理事情的態度。所以叫做四十不惑。

    50歲的時候,他擁有了官職,並通過自己學習的周禮。找到了一系列處理政治問題的方式。他推行仁政。並且在他推行仁政的過程中對他的祖國顯出了很好的效果。此時孔子認為傳播仁道和周禮是他的天命。所以叫做50而知天命。

    60歲的時候,孔子因為他人的驅逐離開了政壇。開始周遊天下。他和他的弟子在尋找能夠實現仁政的國家。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之中,受到了多次排擠甚至是生命威脅。也因此孔子能夠聽取多方的意見,看到了世情百態。此時的孔子60歲耳順。

    70歲前後,孔子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傳播仁道教會學生身上。終於能夠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所以孔子說自己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時間很長,我們不可能搞清楚所有事情。這一段孔子是在描述自己,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

    我們需要立志立一個高遠的志向。然後為自己的理想奮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對自己的理想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將不會再有困惑。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 6 # 遊歷往事

    四十不惑的意思並非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年過不惑,隨著閱歷的增加,應當少了困惑。但事實上困惑依然存在,無法象孔子那樣做到“不惑”,最多也只能少惑,唯一明白些的事情是四十之後,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留點言。做些自己願意喜歡做的事。

    孔子在四十歲時能夠“不惑”。孟子在四十歲時能夠做到不動心。同樣,在一千多年後的王陽明,也是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能夠做到“心不動”。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能夠同時做到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位聖人,作為一介書生,還能帶兵平定寧王之亂。叛亂平定之後有弟子問他,到底有沒有什麼技巧。王陽明說: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這句話真值得我們好好琢磨,這真是學以致用,潛心修為最好的典範。

    四十歲像人生的一道分水嶺,把青年與中年明顯的分隔,無論是身心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無論是生活狀態還是處世狀態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經過四十年的打磨,從青蔥歲月到不惑之年,從涉世未深到圓滑世故,從朝氣蓬勃到老成淡漠。這中間都經歷過多少大大小小的事,值遇了多少形形色色的人,看過了多少的人人我我、情情愛愛、聚聚散散、分分合合,才朦朦朧朧地知道,很多東西是沒有結果沒有答案,沒有明顯的界限和分別。也逐步的在完成人生從理想階段到現實階段的跨越。也漸漸地在告別年輕給予人的那些饋贈。

    四十不惑,並不是沒有了迷惑,什麼都那麼明白那麼清楚,而是四十歲也有迷茫,只不過學會了用安靜的方式去解決迷茫,也有不解,只不過學會了用糊塗的方式去處理不解。不再是非要個說法、非要個答案,非你不可。那些想不明白的現在就不願再想了,琢磨不透的也不想再琢磨了,也學會了等一等,放一放,緩一緩一系列的迂迴手段去應人應事。從前快刀斬亂麻,如今砍藤還怕連著瓜,這大概才是四十不惑的真正狀態。

  • 7 # 素雅凝輝

    古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是孔子在對學生講學時所述。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呀:"我十五歲時就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夠自立,站得住腳,挺起個;四十歲時能不被外界事物所

    迷惑,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人生過半,酸甜苦辣都嘗過,面對現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走好下半生;六十歲的時候就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人生一甲子一切都明瞭;七十歲已進入老年行列,人生七十古來稀,可以隨心所欲過好每一天,但不能越出規矩,知法守法,不依老賣老。

    這裡是孔子自述了他自己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現在孔子的思想對我們的人生仍然有指導意文。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現在我們年齡是不斷的增長,但困惑仍很多。確實是這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模式進入了快車道,科技都飛速向前發展,改天換地,甚至一天一個樣,資訊也大爆炸,完全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各種各樣的難題,困惑撲面而來,讓人迎接不遐,有時無所適從⋯⋯怎麼辦?

    那就只能面對現實,調整自已的心態,努力去學習,儘量掌握新的知識。困惑,煩惱,不甘,抱怨都沒有用,對自己無益,只要不忘初心,努力了就好!

  • 8 # Frank87258635

    我對四十不惑的理解,就認為人到中年,到了四十歲更多的是一種篤定,一種坦然和一種自如,不惑我不認為是一種沒有迷惑,恰恰相反,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會存在疑惑,只是面對疑惑,四十歲的你或許不會那麼熾熱的去解惑,內心的那份淡然,讓你會不再狂熱的、甚至失去理智的去追問和弄明白,而是不再那麼多的好奇,難得糊塗未嘗不是好事。

  • 9 # 御今之有

    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本就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可惜的是他老人家沒有更能長壽,因而後面的我們不得而知。

    說起四十不惑其實可以從易經中第三十九第四十卦看看,第三十九卦是水山蹇卦,這應該是易經中最難的一卦之一了,即有山阻又有水險,困難重重,也許這就是大多數人三十九歲的寫照,但是請記住這個蹇卦,前進回困難重重,回來時卻是一帆風順。

    第四十卦是雷水解卦,這也是為啥四十不惑的原因。困難是得解決的,正如解卦所說的那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決困難是需要見機行事的,等待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10 # 張口說古話

    “四十不惑”是孔子對自己四十歲的狀態的表述,“不惑”意為不迷惑,不困惑。我理解指三個方面:接納自己,對自己有清醒認識,人生目標明確堅定,不跟自己過不去;接納別人,包容和理解別人,不受別人左右,不跟別人過不去;接納現實,隨遇而安,認可自己的境遇,謀定而動,不急不躁。

  • 11 # 揮灑積蓄已久的情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勵志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不被紛繁複雜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同言論……

    對於極少數人來說,四十歲的你,經過十幾年官場、商場摸爬滾打,仕途一片光明。

    而大多數四十歲朋友,此刻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不管你是大學本科畢業,還是研究生收官,四十歲的你已被這個社會榨乾了所以的知識儲備。外表健壯如牛的你,此刻正在打盹無語。

    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熟睡的妻兒,一絲絲憂傷掠上心頭。突然媽媽打來的電話,讓你魂飛魄散,擔心老爸老媽出來什麼問題。

    原來老媽媽想兒子和孫子了……唉!工作、工作、工作,很久沒有去看媽媽了!

    志在千里的遠大抱負與現實的妻兒老小,讓你舉步維艱。

    朋友們,希望四十歲的你一切順利!柳暗花明又一村。

  • 12 # 肖雙柒

    古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怎麼理解?

    一:先簡介岀處,以便正確理解題意。

    這句話出自於孔子《論語.為政》原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解讀“三十而立"與“五十知天命",以便正確理解“四十不惑"。

    1:三十而立:其中的“立“指的是可以將自己的志守住,古代人一般從15開始讀五經,三年一經,到三十年剛好學完五經,這就是孔子所認為的‘立“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概括地講人到了這個年齡就要立身、立業、立家。

    2:五十知天命。“天命"意指"上天的旨意。其內涵是人到五十歲其閱歷、學識、對事物的認知程度等都到了最高境界,已知曉了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力迴天了。

    三:解讀“四十不惑“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關鍵是要理解“不惑"的意思。“不惑"的原義:遇事能明辨不疑。其涵義是:人到了四十歲對人生有了一定的認知程度,能辨明世事,對事物的認知不迷惑、不糊塗,沒有什麼疑惑不解的了。四十歲是人生的鼎盛時期,精力、學識、工作能力、社會知識等方方面面都處在巔峰,該有的都應該有了,能享受的都享有了。最後祝願: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不惑之年,快快樂樂地享受美麗人生。

    以上是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膚淺認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 13 # 中原新視野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廢話不多說,下面小編直接給大家分解一下!

    首先,三十而立,為什麼是三十而立,而不是二十?四十呢?

    我們前二十年天天向上,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為以後進入社會不被坑而努力學更多的知識。二十到三十這十年說白了是我們這些對社會報有想法的年輕人的試刀期,這十年裡我們去實踐,去試驗,去矯正我們的發展方向,從而為三十而立而去做各種準備,所以經過這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成熟了許多,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給自己在社會上基本上定了個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是我們在社會上的一種定位!

    再來說說四十不惑,這就要從三十到四十這十年裡來解讀了,三十左右我們定好了方向,開始了我們在社會上的各種活動,各種求證,進而把我們最初的堅持休整的更完善,在這十年裡,真可謂是大浪淘沙,嚐盡人間知味,迷茫過,迷失過,放棄過,從新開始過,使我們自身更有韌性,使我們更加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更應該去堅持些什麼,所以經過這十年的洗禮,我們更懂這個社會,更知道什麼是是非,什麼是真假,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從而進入不惑之年!

    五十知天命,是的,經過不惑的十年,我們把自己想要的,不想要的都已安排的妥妥的,輝煌過,燦爛過,得意過,我們越來越清楚自己的最終歸屬在哪裡了,我們是要為後代鋪路?還是要為社會的進步而再加一把勁?還是有其他的什麼,這個就因人而異了!

  • 14 # 無極子

    “四十不惑”不是到了四十歲就沒有困惑。

    而是,對“三十而立”,所立的做人做事的原則,經過大概十年的檢驗,調整,到四十歲左右時,更堅定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則。

  • 15 # 逗比的藍瘦香菇

    首先,我先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俗人之看法。

    三十而立,主要應該去立身,立業和立家;

    四十而不惑,應該是去明白社會,明白自己,明白責任;

    五十而知天命,應該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知道自己的人生地位,知道自己未盡的責任;

    六十而耳順,應該看透名利,看透人生,看透生命;

    至於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則是處於這個年齡,該經歷的都已經經歷了,再去做事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輕易犯錯。

    不過這終究是俗人之看法,就題主所問,自古以來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其實是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在逐步提升的一個過程。

    這句話最早出自於《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原文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在逐步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一共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可以說,這是一個道德修養隨著年齡的增長,從而慢慢達到最高境界的一個過程。

    仔細剖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兩個合理的因素:其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 16 # 能量漫漫傳播者

    三十而立,是指立德、立言、立信,其中還包括了禮貌,做人要有道德品德。說話做事要言而有信。說話做事要有誠信。對人要有禮貌。不是成家立業的意思,如果一個人沒有道德品德,言而無信,不誠信,沒禮貌,可想而知。

  • 17 # 杏壇文旅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這是一個人生趨於完善的過程,就像大自然的日出與日落,有旭日的燦燦,也有落日的溫馨。日升日落都是悄無聲息,但帶給人們的都是美好與希望。人生真正在不惑就是如此不事張揚,平平淡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 18 # 馬上皇

    孔子曰:四十不惑。何為不惑?不惑,就是不做違背天理的事。何為天理?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知善知惡。知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惡,就是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尚書•皋陶謨》雲:知人則哲,能官人。《論語•顏回》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道德經》雲: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勝人者力,勝己者強。知人難,知己更難。佛家的智:明白一切事相為智,瞭解一切事理叫慧。人到中年就應當覺悟了,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保持獨立的人格,給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安放之處。一路花開,笑對人生。

  • 19 # 為你向上走的路

    這是人生旅程必然要經過的時期,三十歲的時候應該要有獨立的能力,要有獨立的經濟支柱,獨立的辦事能力,還要有個以自己為中心的獨立家庭,四十歲是不要惑之年時期,有大多的事情要處理,自己雖然很努力但很多事情還是不如意,不盡人心,自己又無可奈何,感到很迷茫,有焦慮之感,困惑。所以說四十是不惑之年。經過幾十年打拼努力,奮鬥,最終還沒有達到自己的願望,自己卻精力越來越弱,身體也走下坡路,有些事是心有餘力,而心不足了。這就是五十知天命。

  • 20 # 飛雪線上

    首先,孔子再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描述自己的人生歷程。

    早年他奔波於各國,碌碌半生沒有的到重用,明白了自己的理論在當下時代是行不通的,但他堅信自己理論可拯救禮樂崩壞的天下。

    於是後半生注重教學,讓自己的理論後繼有人,從而延續下去,即使有生之年看不到,他也能預見到那一天的到來。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少有時間學習以及反省自身,自然比不上聖人的感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狗血到懷疑人生的電視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