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物理學之維度空間
-
2 # 重粒子風暴
既然你都想到了,我想宇宙一定不會比你想的簡單,一定有沒有行星的恆星存在。恆星或恆星系在生成前是運動的,運動的越快,生成的行星系或恆星系範圍越大,反之越小,一般不會靜止不動。但是,恆星或恆星系生成後,其範圍不斷縮小,一般到黑洞爆炸或噴發前達到最小,之後又開始新一輪演化。所以,恆星周圍總是有行星生成,並圍繞恆星運轉,但是恆星與行星不會以一定比例存在。
-
3 # 寒蕭99
就目前的觀測來說,大部分的恆星周圍都存在行星,但卻並非所有的恆星周圍都有行星,也不存在什麼比例只說。
行星說白了就是恆星誕生過程中剩下的一些邊角料,最終在恆星周圍形成的,行星的數量要看恆星的形成過程,沒有什麼比例上的必然的聯絡。
我們現在知道,恆星形成於原始星雲,星雲在形成恆星的過程中,核心部位聚集了大部分的物質,當恆星生成後,周圍殘餘的物質將會形成行星,行星的數量要看剩餘物質的多少。
如果中心恆星過大,周圍物質可能所剩不多,生成的行星數量就會較少,反之會較多一些。但是,宇宙中的大部分恆星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有伴星存在,一般以雙星或三星的形式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行星的存在就會受到干擾,可能最初有行星生成,但由於引力環境複雜,最終會被其中一顆恆星吸收進去。當然,也有情況是行星圍繞兩顆恆星進行公轉,或者以八字或更復雜的軌道圍繞兩到三顆恆星運轉。
但總的來說,單個恆星周圍的行星是相對穩定的,可以長時間存在。
因此,宇宙中恆星周圍存在行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行星的數量和穩定性卻沒有一定的規律,因為行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機率的問題,是恆星形成過程中的殘留物質。有與無,多與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一個機率,對恆星來說沒有任何的影響。
如果非要說影響的話,也只有角動量了,比如在太陽系中,太陽佔據了絕大部分的質量,但角動量卻分佈到各個行星中。而對於沒有行星的恆星來說,角動量會增加,也就是自轉速度會較快,也就僅僅如此而已了。
-
4 # 艾伯史密斯
答:據天文學家的觀測資料,幾乎每顆恆星周圍,都存在至少一顆行星,恆星和行星幾乎就是相伴而行的,但是理論上也不排除例外。
我們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還有很多矮行星和小行星;然而在銀河系中,就有近2000億顆恆星,以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難以直接對太陽系外行星進行直接觀測,但是我們我們可以透過行星對母恆星的影響,來推測行星的存在。
目前人類探測太陽系外行星的方法,主要有行星凌日、恆星引力懾動、狹義相對論效應等等;其中行星凌日是最主要的方法,我們觀測到90%以上的太陽系外行星,都是透過這種方法得到的。
行星凌日是指一顆行星在經過恆星和地球之間時,行星會遮擋部分恆星的光線,導致觀測者看到的恆星亮度有微弱變化,如果持續對恆星進行觀測,就能得到行星的繞行週期,從而得到行星的公轉軌道半徑。
天文學觀測資料表明,幾乎每顆恆星周圍都至少存在一顆行星,雖然目前還有很多恆星周圍未發現行星,很大可能也是行星凌日法的侷限性,使得一些較小半徑的行星或者較遠距離的行星暫時未被發現而已;比如天狼星是一個雙星系統,目前天文學家在天狼星周圍就沒有發現行星。
在拿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三星”來說,該恆星系統有三顆恆星,分別是:半人馬座α星A、半人馬座α星B、半人馬座α星C(比鄰星)。
1、在2012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圍繞半人馬座α星B的行星——半人馬座α星Bb;
2、在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比鄰星周圍的一顆行星——比鄰星b,該行星質量是地球的1.3倍,距離比鄰星0.047個天文單位,公轉週期11.2天,處於比鄰星的宜居地帶;
3、在2019年4月份,天文學家再次發現比鄰星周圍的一顆行星——比鄰星c,推測該行星距離比鄰星1.5個天文單位,質量至少是地球的6倍。
相信隨著人類觀測手段的進步,半人馬座三星的更多行星會被我們發現,地球存在8顆大質量的行星,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也存在多顆行星,那麼從機率上來看,很有可能在每顆恆星周圍,都存在至少一顆行星。
回覆列表
答案是:無法確定,理由如下
宇宙被定義四方上下為宇,古往今來為宙,現代化表述為一個三維空間十時間。
對空間的認知是,它是一個無限的;對應著的是物體是有限的。如果能接受這個認知,且我們不修改宇宙的概念。則得到的結果是:
宇宙的無限區域中,無法窮盡所有恆星數量及位置。相反,我們修改宇宙概念,它是一個有限大的物體。這個物體以外的,不屬於宇宙範圍。則提問者的問題,在人類的科學與科技發展未來,將可能尋找到。
但會引發另一個問題,宇宙以外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