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44319796352

    《莊子·秋水篇》記有莊周惠施同遊濠梁觀魚事。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個人認為莊惠問答的第一回合其妙處即在於莊子沒又正面直接的回答的惠子的詰難,而是就惠子的思維方式將其引入死角。莊子說:“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是莊子的抒情之嘆;而惠子作為名家學派的辯者,又是莊周的老論敵,所以就以“人魚有別”為思路詰難莊周問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周當然沒又被忽悠住,且不說他們道家是順應自然融於自然的,就莊子自己也稱自己是“與天地並生,萬物為一”可能有者超出尋常的自然感受能力(就像鳴人的仙人狀態,(*^__^*) 嘻嘻……);當然作為辯論可不能直接一口咬定自己能怎麼怎麼,所以莊子比較巧妙的用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就惠子的詰難立足點對惠子進行反問式的辯答,意即(既然照你說個體和個體之間是有區別的,那麼就像你認為我不可能理解魚一樣,我也認為你不能理解我,我給你說我理解魚,你能理解我說的真實性嗎?)歸謬法處理,將詰難巧妙的又拋給了對手。

      (問答第二回合)那惠子感覺情況不妙,想緩和一下現場氛圍以致自己不太尷尬,於是就採取了折中的方式,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哪裡肯鬆口,大概是早就揣摩到惠子從一開始的心理,於是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樣就結束了整個問答過程。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次莊子的回答,他是很自信的,知道惠子一開始在他說話的時候就知道莊子是理解“魚之樂”的,所以之後的一切問答其實都是遊戲的而已,都沒什麼多大的意義。由於惠子後來就沒聲了,我們可以認定這場辯論是莊子勝利了。

      個人認為第二回合的問答沒有第一回合的精彩。思辨性不高,應該是屬於心思和自信的戰法。那天看百家講壇,易中天說,莊子最後一答的“我知之濠上也。”是屬於偷換概念,屬於無稽之談,樓主怎麼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提出分手一個月了,打電話給他他也接,但是堅決拒絕複合,我該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