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41427818965

    首先,欲進先退,消除戒心。一般說來,敵對雙方談判,都有戒備之心,只有儘快消除對方的戒心,才能使談判成為可能。況且,當時的形勢,鄭國明顯處於劣勢:一是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過楚國,與晉國結下仇怨,似乎有些理虧,這也成了秦晉兩國出兵理由;二是鄭國是一個小國,秦晉中的任何一國的實力都遠遠比它強大,更何況是秦晉聯盟,因此雙方實力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按理說,鄭國沒有任何談判籌碼。燭之武在認清敵我形勢之後,採取了以退為進,欲進先退的方針,把鄭國置之身外,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他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他的謙遜,他的客套,似乎在表明他今天前來,代表的不是鄭國的利益,而是秦國的利益。這樣,不但消除了秦伯的疑慮和牴觸情緒,而且博得了秦伯的好感,也為進一步打動秦伯奠定了基礎。   其次,分析形勢,權衡利弊。秦晉聯合攻打鄭國,秦晉都打著各自如意算盤。“晉軍函陵,秦軍�南。”兩軍異地而駐,說明他們貌合神離。晉國在城濮之戰後,擴張野心日益增強。儘管鄭國在心知不妙後,採取了各種外交努力,但仍未能修補好晉鄭外交關係。晉國終究拉下臉皮,動起了干戈。而此時的秦國,國力也明顯增強,擴張之心也蠢蠢欲動,也希望透過這一次聯盟,撈上一把,自然就欣然應邀加盟了。但在這結盟的過程中,秦國顯然過多地考慮了撈取利益,而缺乏必要的冷靜思考。而這一點,恰好被燭之武看得清清楚楚。   這樣,燭之武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其一,“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其二,“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就是要讓秦伯明白:亡鄭只對晉國有利,而對秦國有害無益。鑑於秦晉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偽性,而是巧妙地點明瞭秦晉之間畢竟存在利益衝突這一事實。這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心懷鬼胎的秦伯,自然不願意做賠本的買賣,也不會幹“捨己為人”的蠢事!   再次,利用矛盾,分化瓦解。鄭國面對強大的秦晉聯盟,實力相去甚遠。不要說對付秦晉聯盟,就是與秦晉中的任何一方相爭,也是無法抗衡的。那要怎樣才能化解這場危機呢?燭之武想到了分化瓦解的策略。這可以說是燭之武這次外交活動的總方針。那如何才能使關係密切的秦晉分道揚鑣呢?燭之武想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利弊關係;一是秦晉兩國舊有的矛盾。秦晉兩國的歷史,總的說來是秦國對晉國有恩,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便便的顏色有時會不一樣,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