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不過,儘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2.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中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象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3.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1899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衝)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4.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薰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臺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樑,都有傳說。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
1.葉聖陶的父親葉仁伯,是“吃知數飯的”,即經管賬務,平常人家稱呼他“賬房”或“賬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喪喜慶之事,也請他去臨時料理賬務。葉聖陶家裡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還是有點緊巴的。不過,儘管如此,衣食問題還是可以無憂的。葉聖陶的父親為人厚道,辦事篤實,品行端正,母親心地善良,盡心持家,克勤克儉。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葉聖陶,他心裡想著要像父母一樣做人。
2.兒時的葉聖陶,很得父母的寵愛,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們盼著兒子日後靠著科舉能夠飛黃騰達、榮宗耀祖。葉仁伯為了使兒子求得功名,讓葉聖陶三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六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朱氏識字不多,但滿肚子裝著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經常說給兒子聽。中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尤其是兒歌,形象生動,想象奇妙,韻律優美,把葉聖陶給迷住了,他時常掛在嘴上哼唱,唱得眉開眼笑。如“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呵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等等,實在富有情趣,難怪葉聖陶樂得心動神搖了!
3.戊戌變法後的那一年(1899年),葉聖陶六歲的時候,父親送他進私塾讀書了。塾師是當地有點名氣的黃先生,文筆很好。葉仁伯把兒子託付給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長者,是十分放心的。父親對兒子的要求很嚴,放學回家後就督促他溫習功課,還要背書,立下了“弗熟不得進膳”的家規。所好葉聖陶學習自覺,記憶力又強,並沒有出現因書背不出而吃不成飯的事情。在黃先生那裡,葉聖陶讀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過了一年以後,葉聖陶又到了懸橋巷東南端的顧家花園,跟隨一位名叫張承臚(字元衝)的老先生讀《四書》、《詩經》、《易經》。張先生教書,認真到了一絲不苟的程度,對學生督責極嚴。他規定學生對所學內容要讀熟背誦,否則就動用戒尺施以體罰。葉聖陶在學習上絲毫不敢懈怠,用心讀書,背誦都能上口。
4.葉仁伯勉勵兒子熟讀聖賢書,但由於家境寒苦,他不主張像富戶人家那樣把子弟關在書房裡“一心只讀聖賢書”,而認為帶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會和認識社會上的種種人和事是務實的。“不識字好過,不識人難過”。葉仁伯抱著這種傳統觀念,讓兒子跟著他出門到親戚家拜年、賀壽、吃喜酒,清明節到鄉下上祖墳,秋天到鄉下看收租子。這一切大大地開闊了葉聖陶的眼界,使他無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薰陶。葉聖陶童年時代,就領略了蘇州民風民情的淳樸,也孕育了關心民間疾苦的縷縷情思。葉聖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圍很濃的吳地,遠山近水、亭臺樓閣、齋堂殿館、廟院庵祠,甚至連城裡的路名,都有來歷;哪怕是一塊匾額、一個牌樓、一座橋樑,都有傳說。父親總要帶他去看,說給他聽,而且回家後還要求他回憶參觀時的先後次序,作類似日記的記錄,作為“開筆”之前的寫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