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君

    司馬懿及其子孫篡奪了曹魏的江山,這是歷史。

    司馬懿曾經為保衛曹魏的江山,也立下汗馬功勞,如平定遼東、鎮壓孟達叛亂、嚴防死守對抗諸葛亮北伐等。

    (三國鼎立圖)

    沒有司馬懿家族,魏國就敵不過蜀國了嗎?

    非也,魏華人才濟濟。張郃、曹真、鄧艾、郭淮、毌丘儉、文欽、諸葛誕、陳泰等等,都是一時的名將(諸葛亮等人看到這串名單估計內心是崩潰的),更要命的是魏國的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只要魏國內部不亂,蜀漢很難抓到機會的。

    蜀國和魏國對峙多年,最後的結果是蜀國越來越弱,魏國越來越強。

  • 2 # 小武書記官

    本人認為即使沒有司馬家族,蜀漢也是無法滅亡曹魏的。

    其一,蜀漢人才凋敝,五虎將等老將過世之後出現人才空檔,而曹魏實行尚書陳群指定的新政,利用九品官人法選納賢才,其人才培養機制遠優於蜀漢,單此一項蜀漢取勝的機會就不大,這也是後世的一貫看法,在此不再贅述。

    其二,本人覺得是關鍵原因:蜀漢受制於地形。自古蜀地易於割據,歷朝歷代一旦中原有失,皇帝首選蜀地避禍,退入蜀地後對出蜀的六條穀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嚴加防守,則外人難以入蜀。入蜀難於上青天,出蜀亦如此!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多數是受困於糧草不濟。後世多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採用魏延的計策,兵出子午谷,進而能奇襲長安。但是出川六道,子午為王!子午谷中道路險阻,氣候多變,我未曾親身感受過,但後世有一人卻實實在在地在子午谷吃過大虧,此人就是東晉權相桓溫。桓溫伐前秦,企圖透過子午谷襲取長安,結果還沒有出谷就遭到了秦軍的伏擊。唐代,玄宗為滿足楊貴妃,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重修子午古道。這條用人肉堆積成的“高速公路”又被成為“荔枝古道”。

    現在做個假設,在與蜀漢的交戰過程中將司馬懿等司馬家族人物去掉,其餘不變: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首次交鋒在建興九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軍兵出祁山,時值大將軍曹真病重,司馬懿代替曹真統兵抗蜀。現在沒有司馬懿了,那曹叡會派誰來?

    三個選擇:(1)雍涼軍本地將帥:郭淮、孫禮等;(2)從東吳前線抽調文聘、滿寵等;(3)御駕親征。第二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孫權也是省油的燈。以曹叡的性子,估計會選擇第三條路。不管哪一種選擇,我想魏將的對策會是一致的:死守不出!那個時代,在戰場上贏得了諸葛亮的人還沒生出來呢!諸葛亮的軟肋在他的身後,即使沒有司馬懿,李嚴還是會因遲送軍糧而貽誤戰機,更何況還有一個阿斗在坑隊友。

    沒有司馬家族,蜀漢衝出蜀地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蜀漢在長安站住腳跟,曹叡也會全力收復長安。魏軍的騎兵在三國中是最強的,在北方中原上會讓蜀軍吃盡苦頭。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的一種執念而已。“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中,諸葛亮也許想得過於簡單了···

    此乃本人的一絲愚見,如有不妥之處,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快順產兒子,產科醫生告誡月子42天是重塑期,怎麼把握可以達到年輕十歲,緊緻小蠻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