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Alin
-
2 # 尋真安全陳俊滔
做自己意味著什麼?
你認為,如何才能做自己?
這個話題使我想起了我的一個人生信條:
給予、珍惜、做自己。
給予 就是付出,為值得的和不值得的所有事情去付出。
不要害怕失去,不要總是想著回報或馬上得到。
這樣反而會覺得自己壓力減少了很多;
心情和思緒也放鬆了很多;
快樂也就會增加了很多;
滿足感和認同感就會隨之而來;
自己周遭的人也會感同身受。
珍惜 是一種責任和成熟的體現
尤其是對身邊的親人、友人、同學、同事等人;
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時光、在一起經歷過的每一件事;
也不要忽略了生命中的陌生人,哪怕是敵人;
因為生命無常,世事無絕對。
做自己
人從一出生起,是從模仿開始的。
我們蹣跚學步、牙牙學語;
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的學習絕大多數都是在模仿;
工作以後,我們任然在模仿;
模仿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另外一個別人;
模仿的意義在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模仿的意義在於~
我們總有一天能夠破繭成蝶,
做回我們真正的優秀的自己!
小個子陳濤
-
3 # 大老虎要發威
每個人都是人,做不做自己有什麼意義,你有沒有想過 你的父母是不是做的自己,如果是 能怎麼樣,如果不是又能怎樣
-
4 # 茶二菇娘
真正的做自己,是一定要身邊的人能夠接受,而且自己有能力滿足自己以及需要照顧的人的衣食住行,然後,能夠不卑不亢地面對社會,能夠遊刃有餘地適應社會,然而,這是很難做到的。
做自己,更多來說,其實是一種追求的心態,在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中讓自己的心靈真正做到平靜下來,儘量讓自己快樂起來,讓自己身邊的人快樂起來,而且不是單純地建立在物質方面。
總之,心態好,是生活的關鍵。
-
5 # 熊玲心理團隊
想做自己,你除了要懂自己,還要依賴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人,彷彿總在糾結我到底要啥、到底做什麼好呢?或總是擔憂別人怎麼看我?抱怨親人(父母、物件、兒女、朋友等)怎不愛我、不幫我、不理解我,甚至背叛我的痛苦中。
周潤發給我們的啟示二,似乎更簡單:開不開心,成不成功是自己的事,跟別人無關。《開講啦》中有許多大學生提問周潤發,其中有個女生很傷感的問:“....我儘管走過了坎坷,但我還是委屈難解。請問您,怎麼能解開委屈?”
通常,各類“嘉賓”回答這樣的提問,都會給以開導、教科書式的迴應。沒想到,周潤發的迴應令我一驚:你怎樣,要靠你自己,與我無關。
周的原話是:“我是覺得,你看的我,是表面的我,我還有另一個我,心裡的我。你也是,我們都有表面的我,還有一個心裡的我,也可以是二個、三個、四個(心裡的我)....你的苦,你跟我說,沒有用,跟你的父母說,也沒用,跟朋友說都沒用的。自己的苦,只有跟你心裡的他們說,問他們,或他們問你:你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你想幹啥?你有自己的目標了,就會好的”。然後,他還講了一則故事(他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時...)作為給那女孩的寬宥。
我著實感慨,周潤發那自然、樸實、很精神分析的一段話。他不是心理諮詢師,卻講出了深刻的心理學道理:驅策人成為什麼的,往往不是表象的自我與自我意願,而是潛意識(心底的我)自我與自我意願。我在主體精神分析文章中多次提到,人的內在結構具雙重性,即主體性+客體性。健康的個體,他的主體性,是大於客體性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具有<主體感>。
<主體感>強的人,易做自己。因為他很喜歡依賴自己,依賴自己的喜好、依賴自己的能力。
看得出,周之所以是獨一無二,是因他的“吃苦也快樂”心態,和“一切靠自己”的單純思想,組成了他自主性(主體感)的人格力量, 這是他一生都能遵從內心的資本。現已63歲的他,依然可以出演經典角色...可以選擇主動跟他人合影...可以選擇“錢不是屬於我的”並將身價56億捐給公益....可以選擇過簡單的生活方式:逛菜市場、坐地鐵,與老婆一起共同料理家務,沒有別人以為的應該“豪宅幾棟,保鏢、用人無數”....他說:生活中最難的事情不是你賺多少錢,而是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以一種簡單而無憂無慮的方式度過餘生。
周潤發是有非凡成就的明星,卻又是比普通人還簡單的凡人。如此分裂,又如此祥和。
很想說,我們從他人身上看見的,本質上是自己,那些有關存在的、匱乏的、討厭的、理想的等等自己。周潤發作為公眾人物,每個人所看見和所投射的東西不一,沒有褒貶對錯,只有啟迪不同。反正我看見的是:一個人能做自己,需有內在定力:懂自己+靠自己。
再問如何靠自己?首先要依賴自己的主見:至少你得為自己做點什麼,或有自我目標的選擇,哪怕失敗了,能當擔、能再來就是。其次,依靠自己的本事:至少你得有一件養活自己的本事,然後誠實的做;想有所發展,得選擇(並依靠)某一長項,然後很牛的堅持。
若你非要做自己,就得這樣,別無捷徑。
回覆列表
做自己,是一個人的個性,但是個性必須符合客觀,違背客觀的個性,只會走向孤獨的邊緣。
人需要有個性,個性由人的世界觀決定,不同的世界觀,有不同的個性,個性決定人的命運,命運的好壞?由自己的個性決定。
一個人的個性,也許會隨著現實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適應環境,才是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