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仰俯論世界
-
2 # 問道黃老
從正面引導的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極具真理,是對人性之美的讚歎和張揚,是培養浩然正氣、扶正祛邪的有力支撐!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瑰寶!
人一出生,是無所謂善惡的,就像一張白紙,不紅不黑也不花。給它塗上紅色,它就是紅的,給它塗上黑色,它就是黑的,給它塗上五顏六色,它就是花的。但它的本質無紅無黑也五花,紅、黑、花,人們的視覺而已,或者說,是人的精神感官造成的,這種感覺是評價者賦予了評價物件以自己的評判標準,是一個人審美價值的平行轉移。
所以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因為娃娃還是一張白紙,可塑性極強,任憑塗色加彩。但是當一個人觀念一旦成熟,任憑你怎麼洗,卻已經不好洗了。那些二進宮三進宮的問題少年,就是身為娃娃階段,被人亂塗亂抹造成的,其中也不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惡例。
環境才是大染缸,再看看貪官,一開始都不錯,馬列著作背的滾瓜溜熟,卻不料免疫能力差,感染了官場“病毒”,還抱有僥倖心理,等病症發作時,已是病入膏肓,沒救了!
當我們知道了美之所以為美的時候,醜的觀念不就隨之產生了嗎?當我們知道善之所以為善的時候,那善的對立面“不善”的觀念不也就產生了嗎?啥樣的是惡的,啥樣的是醜的,不就是因為有了善和美,才有了區分的標準碼?
所以,世上萬物無不因對立而存在,“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善與惡就是這麼出現在人們視角和觀念裡的。
再說,道與道不同,你說是美德,他說是惡德,又怎麼評說?孔子說“道不同不相與謀”,聊不到一塊,不跟你玩,就是因為審美標準有差異,有爭執,沒法定性。
惡人、壞人就一定“無道”嗎?不見得,俗話說“盜亦有道”。你看盜跖就是這樣回答他的手下小嘍囉的。
所以,你看這江洋大盜也是自己的道道,這個道道在他們就叫“美德”。我們不能說盜跖真的有美德吧?那我們的依據是什麼,同樣是聖人說的那“五德”,為何就變了味呢?那是我們以為的,在盜跖看來,還是我們變了味了呢!
但是,不管怎麼說,人性是向善的,惡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只是迫於環境,他善不成,只能惡下去。
如此看來,“善良是人類天生具有的美德”這句話,更多的是人們出於對事物的美好願景,寄託了人們一心向善的美好祈願,也反映著人們對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真誠祝福和美好向往。
-
3 # 真忘言
古往今來,許多哲人對人性都有不同的觀點。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觀點是,人一出生下來,人和人之間的素質基本上是相近的,並不因為貧賤富貴而有所區別。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周圍環境不同,就有"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的差別。孔子著重說明教育的必要性,並無肯定人性一定是善或一定是惡的意思。孟子在《孟子.報告上》中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翻譯出來: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所以孟子的觀點是人性本善。荀子在《荀子.性惡》中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惡的,他所表現出的善良是裝出來的。性善性惡,這兩個理論,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再無人提出第三說,直到西漢,一個叫做楊雄的人發表了另一個見解。
楊雄在《法言.修身》裡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翻譯過來:人的本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培養他的善就會成為善人,培養他的惡就會成為惡人。“氣”就像一匹馬,載著人性通往善或者惡。自楊雄提出「善惡混」之說,後世的儒家學者再探討心性之學,不出孟荀揚三說。直到後面出現的兩個人,又有了新的看法。
韓愈在《原性》中說:“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意思是:人的本性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在於其善良罷了;中等的,則可以通過不同的引導而分別成為上等和下等;下等的,在於其性惡罷了。張載認為,人和萬物都是由"氣"產生和構成的。氣有清濁、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產生了千差萬別的物和人,所以,氣的本性就是人和萬物的本性。據此,可以肯定人和萬物都是有性,而且人和萬物的本性,同出於"太虛之氣",也就是先天之性。性是永恆存在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純善純清純潔的,但人生下來之後,具有不同的身體條件、生理特點、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這些外在因素與先天之性結合,互動作用和影響而形成的後天之性,就是"氣質之性"。氣質之性中有善有惡,有清有濁,從而決定了人性具有千差萬別。天地之性誠明至善,是善的來源,而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是惡的來源,是人慾的體現。至此,對於爭論了一千多年的性善與性惡論,張載給了一個總結性的合理解釋。
關於性善性惡,沒有明確的答案,用一道高中生的考題做個總結吧。
“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惡,楊雄言善惡混,韓文公言三品,及至橫渠(張載),分為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然後諸子之說始定。”這主要說明:A.儒家關於人性經歷了長期爭論B.儒家始終未放棄對真理的探究C.諸子百家的人性論趨漸於統一D.儒家人性論由倫理上升到哲理正確答案是:D我們再來看看國外情況,由於基督教的影響,在西方性惡論成了主流。《聖經》上說,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偷吃了智慧過時而犯了“原罪”,因而亞當和夏娃的子子孫孫也有犯罪的內因,也要為自己的祖先承擔責任。所以性惡論,來源於基督教的“原罪說。”
柏拉圖曾經說過:“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就會像最野蠻的野獸那樣壞。人性總是把人拉向貪婪和自私。”
對不起,我也不知道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看過這麼一句話,深有感觸。分享給各位。
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
4 # 使用者703380070096
一個人的脾氣秉性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到老,善良的人從他的面相就可以看出來,惡人也是如此。
-
5 # 模糊黃金紅
對。邪惡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善惡是人類自私自利的本能中分化出來的,通過教化人類可以從動物性昇華,把真善美利他一面發揚光大。
-
6 # 西山人9
對,也不對,矛盾論把問題基本說清楚了,武松殺了很多人,他是在為善良而殺。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案例,殺人的人也是在為善良而幹,比如正當防衛,還有司法不公逼上梁山的。
-
7 # 轉識成智78453858
我不認可!人類生長在地球上,地球是娑婆世界,不是淨土!那麼多的天災人禍,是恐龍引發的嗎?特別是從上古到至今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哪一個不是人類自己為了利益和偏見而導致的互相殘殺?!正因為人類不是天性純善,所以才有各種宗教入世來救贖有情眾生,消除人類的種種惡習。我可以預言:只要人類還有等級,派系,各種群體,各種人種,還有形形色色的偏見,就還有戰爭,殺戮的存在。所以人一出生就註定在某一個群中,這個群與其他的群必有利害之分。人類就很難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境遇。人之初,性本善是後天人文的教化,決非是胎教!
-
8 # 紙都溪人84246086
我認為這個觀點不對,第一,就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人類的進化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充滿著血腥的殺戮。由於人類的貪婪和殺戮,動物世界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很多動物滅跡,動物的種類越來越少,人類也自嘗惡果。為滿足自心的貪慾和支配欲,人類自身也不斷自相殘殺,兩次世界大戰沒有讓人類清醒,從人類社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區域性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第二,就個人來說,一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如同一張白紙,其品行是否善良受到四個因素的影響:一,家庭因素,父母是一個人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身傳言教奠定了一個人品行的基石;二,環境因素,有句成語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戰國時期"孟母三遷”就是孟子母親重視了環境對孟子的影響;三,個人經歷,一個人的經歷順利與否對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有很大關係;四,接受教育程度因素。
-
9 # 使用者一生蝶夢千百回
人之初,無善惡。天之道,無常行。心本無塵,煩惱自尋。
如果把人間事都貼上善惡,美醜,是非的標籤,就如同把人心放在沸油鍋中!
-
10 # 衝哥749
對,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所以相遠就與他生活環境,人文環境有很大關係,易經上說,一線分陰陽,一點分善惡,就是說陰陽只在一線之間,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回覆列表
《相逢是否勝知己》
有些人說不出哪裡好,
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一個人就算再好,
如果不願陪你走下去,
那他始終還是個過客。
你
只要回頭,
我真的會願意忘記
這一身的疼痛來包容你。
我
放下了尊嚴,
放下了個性,
放下了固執,
都只因放不下你。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如果,
有時候,
我們一剎那間失去的
就是永恆。
五百年前,
你是我們家的長工,
那天我在視窗偷看你砍柴的姿勢,
我就認識了你,
你可別怪我當時沒有告訴你!
還等什麼?
You 滴答滴答Me,
I嘩啦嘩啦You!
執子之手,“今日”同遊!
“訊息通知”等你!
能看到此處的都是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