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東莞大嶺山鎮直隸屬於東莞市。
截至2019年,東莞市轄32個鎮(街道),其中包括4個街道(莞城街道、南城街道、東城街道、萬江街道);
28個鎮(石龍鎮、石排鎮、茶山鎮、企石鎮、橋頭鎮、東坑鎮、橫瀝鎮、常平鎮,虎門鎮、長安鎮、沙田鎮、厚街鎮,寮步鎮、大嶺山鎮、大朗鎮、黃江鎮,樟木頭鎮、謝崗鎮、塘廈鎮、清溪鎮、鳳崗鎮,麻涌鎮、中堂鎮、高埗鎮、石碣鎮、望牛墩鎮、洪梅鎮、道滘鎮)。
大嶺山鎮在其列。
擴充套件資料:
建國後大嶺山鎮的建制區劃沿革
1950年上半年,區鄉調整後,大嶺山境內劃為二區。包括:犀楊鄉(楊屋、顏屋、犀牛陂、寶陂、大磡)。塘朗鄉(大塘、水朗)。金馬鄉(金桔、新塘、馬蹄崗、葉山、下虎山)。大沙鄉(景山、大塘朗、雞翅嶺、元嶺、龍山、太公嶺、矮嶺冚、大片尾、龍江)。
連平鄉(大王嶺、上油古嶺、下油古嶺、甕窯、百花洞、大灣、梅林、大石板、連平圩、新屋場、畔山、髻嶺、上高田、下高田、舊飛鵝、新飛鵝)。
1952年8月,土改期間,區鄉變化調整後,大嶺山鎮境內仍為二區。包括:金桔、馬蹄崗、塘朗、矮嶺冚、楊屋、連平等鄉。1953年1-3月間,東莞縣劃分為15個區後,大嶺山鎮內撤銷二區建立三區。包括馬蹄崗、金桔、連平、矮嶺冚。一小部分為九區。包括塘朗、楊屋。
1953年5月,土改複查後,區鄉調整,大嶺山鎮內,大部分屬三區轄,小部分屬十區轄。三區包括矮嶺冚鄉(龍江、龍山、太公嶺)。馬蹄崗鄉(馬蹄崗、新塘、元嶺、大塘朗、大坑)。金桔鄉(金桔、景山、下虎山、雞翅嶺)。
連平鄉(連平、大石板、百花洞、上油古、下油古、大王嶺、舊飛鵝、髻嶺、梅林、下高田、上高田、大環、新飛鵝、大片尾、新屋場、畔山、甕窯)。十區有楊屋鄉(楊屋、石嶺仔、魚嶺、顏屋、水界嶺、草塘、長山英、坑尾、官陂)。塘朗鄉(大塘、水朗)。
1954年7月1日,區鄉變化,將原來十區的楊屋、塘朗兩鄉,再劃入三區。
1957年12月26日,大嶺山鎮仍為第三區(寮步區)所轄。在東莞縣分為37個大鄉時,大嶺山區境內併為金桔大鄉。包括楊屋、塘朗、矮嶺冚、金桔、馬蹄崗、連平、犀牛陂等小鄉。
1958年3月28日,金桔大鄉改為大沙大鄉。
1958年9月20日,大沙大鄉併入寮步大鄉,10月1日,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此時大嶺山境內有:連塘營(大塘、水朗、楊屋、顏屋),大嶺營(大嶺、矮嶺冚、大片尾、百花洞),
大沙營(大沙、金桔、雞翅嶺),嶺東營(連平、舊飛鵝、梅林、太公嶺、大環、大地),駿馬營(馬蹄崗、大塘朗、新塘),上游營(大嶺山農場、元嶺)。
1961年6月21日,由寮步人民公社析出大嶺山人民公社。包括:大塘朗、馬蹄崗、新塘、金桔、雞翅嶺、大沙、連平(含舊飛鵝)、梅林、大環、百花洞、太公嶺、大片尾、矮嶺冚、大嶺、水朗、大塘、楊屋(含顏屋)、農場(含元嶺)、下高田等19個大隊。
1964年7月1日,在原來19個大隊的基礎上,分為21個大隊,元嶺從農場分出來,顏屋從楊屋分出來。
1968年11月,大嶺山公社將原來21個大隊調整為14個大隊。包括:大塘朗、馬蹄崗、新塘、金桔、大沙(含雞翅嶺)、、農場、元嶺、向東(即矮嶺冚、含大片尾、月山)、大嶺、大地(含百花洞、大地、太公嶺、梅林、大環)、連平(含舊飛鵝)、楊屋(含顏屋)、大塘、水朗。
1979年大嶺山公社將14個大隊又調整為22個大隊及一個圩鎮居民委員會。即大塘朗、馬蹄崗、新塘、元嶺、金桔、大沙(含龍山、下虎山)、雞翅嶺、連平、梅林、大環、百花洞、
太公嶺(含龍崗)、大片尾、矮嶺冚(含月山)、大嶺、水朗、大塘、楊屋、顏屋、農場、舊飛鵝、下高田(大地)和圩鎮居民委員會(含龍崗村)。
1983年11月撤社建區,大嶺山公社改稱為大嶺山區,設區公所。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成立鄉人民政府。圩鎮居民委員會(含龍崗村)改稱為“大嶺山鎮人民政府”(鄉級)。
1986年11月,撤區建鎮,成立大嶺山鎮人民政府,將原來23個鄉鎮級人民政府改稱為22個管理區及大嶺山圩鎮居民委員會。
1999年6月,撤區(管理區)設村(民委員會),將22個農村管理區改稱為村民委員會,即大塘朗、馬蹄崗、新塘、元嶺、金桔、大沙、雞翅嶺、連平、梅林、大環、百花洞、
太公嶺、大片美、矮嶺冚、大嶺、水朗、大塘、楊屋、顏屋、農場、舊飛鵝、下高田(大地)村民委員會,大嶺山圩鎮居民管理區稱為大嶺山圩鎮居民委員會,與村同級。
2004年7月開始,大嶺山鎮進行了農村體制改革,實行農村股份制,撤村改社群,至2005年底,成立了農場社群、大嶺山社群兩個社群,其餘21個村民委員會將逐步改製為社群。
截至2019年,東莞大嶺山鎮直隸屬於東莞市。
截至2019年,東莞市轄32個鎮(街道),其中包括4個街道(莞城街道、南城街道、東城街道、萬江街道);
28個鎮(石龍鎮、石排鎮、茶山鎮、企石鎮、橋頭鎮、東坑鎮、橫瀝鎮、常平鎮,虎門鎮、長安鎮、沙田鎮、厚街鎮,寮步鎮、大嶺山鎮、大朗鎮、黃江鎮,樟木頭鎮、謝崗鎮、塘廈鎮、清溪鎮、鳳崗鎮,麻涌鎮、中堂鎮、高埗鎮、石碣鎮、望牛墩鎮、洪梅鎮、道滘鎮)。
大嶺山鎮在其列。
擴充套件資料:
建國後大嶺山鎮的建制區劃沿革
1950年上半年,區鄉調整後,大嶺山境內劃為二區。包括:犀楊鄉(楊屋、顏屋、犀牛陂、寶陂、大磡)。塘朗鄉(大塘、水朗)。金馬鄉(金桔、新塘、馬蹄崗、葉山、下虎山)。大沙鄉(景山、大塘朗、雞翅嶺、元嶺、龍山、太公嶺、矮嶺冚、大片尾、龍江)。
連平鄉(大王嶺、上油古嶺、下油古嶺、甕窯、百花洞、大灣、梅林、大石板、連平圩、新屋場、畔山、髻嶺、上高田、下高田、舊飛鵝、新飛鵝)。
1952年8月,土改期間,區鄉變化調整後,大嶺山鎮境內仍為二區。包括:金桔、馬蹄崗、塘朗、矮嶺冚、楊屋、連平等鄉。1953年1-3月間,東莞縣劃分為15個區後,大嶺山鎮內撤銷二區建立三區。包括馬蹄崗、金桔、連平、矮嶺冚。一小部分為九區。包括塘朗、楊屋。
1953年5月,土改複查後,區鄉調整,大嶺山鎮內,大部分屬三區轄,小部分屬十區轄。三區包括矮嶺冚鄉(龍江、龍山、太公嶺)。馬蹄崗鄉(馬蹄崗、新塘、元嶺、大塘朗、大坑)。金桔鄉(金桔、景山、下虎山、雞翅嶺)。
連平鄉(連平、大石板、百花洞、上油古、下油古、大王嶺、舊飛鵝、髻嶺、梅林、下高田、上高田、大環、新飛鵝、大片尾、新屋場、畔山、甕窯)。十區有楊屋鄉(楊屋、石嶺仔、魚嶺、顏屋、水界嶺、草塘、長山英、坑尾、官陂)。塘朗鄉(大塘、水朗)。
1954年7月1日,區鄉變化,將原來十區的楊屋、塘朗兩鄉,再劃入三區。
1957年12月26日,大嶺山鎮仍為第三區(寮步區)所轄。在東莞縣分為37個大鄉時,大嶺山區境內併為金桔大鄉。包括楊屋、塘朗、矮嶺冚、金桔、馬蹄崗、連平、犀牛陂等小鄉。
1958年3月28日,金桔大鄉改為大沙大鄉。
1958年9月20日,大沙大鄉併入寮步大鄉,10月1日,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此時大嶺山境內有:連塘營(大塘、水朗、楊屋、顏屋),大嶺營(大嶺、矮嶺冚、大片尾、百花洞),
大沙營(大沙、金桔、雞翅嶺),嶺東營(連平、舊飛鵝、梅林、太公嶺、大環、大地),駿馬營(馬蹄崗、大塘朗、新塘),上游營(大嶺山農場、元嶺)。
1961年6月21日,由寮步人民公社析出大嶺山人民公社。包括:大塘朗、馬蹄崗、新塘、金桔、雞翅嶺、大沙、連平(含舊飛鵝)、梅林、大環、百花洞、太公嶺、大片尾、矮嶺冚、大嶺、水朗、大塘、楊屋(含顏屋)、農場(含元嶺)、下高田等19個大隊。
1964年7月1日,在原來19個大隊的基礎上,分為21個大隊,元嶺從農場分出來,顏屋從楊屋分出來。
1968年11月,大嶺山公社將原來21個大隊調整為14個大隊。包括:大塘朗、馬蹄崗、新塘、金桔、大沙(含雞翅嶺)、、農場、元嶺、向東(即矮嶺冚、含大片尾、月山)、大嶺、大地(含百花洞、大地、太公嶺、梅林、大環)、連平(含舊飛鵝)、楊屋(含顏屋)、大塘、水朗。
1979年大嶺山公社將14個大隊又調整為22個大隊及一個圩鎮居民委員會。即大塘朗、馬蹄崗、新塘、元嶺、金桔、大沙(含龍山、下虎山)、雞翅嶺、連平、梅林、大環、百花洞、
太公嶺(含龍崗)、大片尾、矮嶺冚(含月山)、大嶺、水朗、大塘、楊屋、顏屋、農場、舊飛鵝、下高田(大地)和圩鎮居民委員會(含龍崗村)。
1983年11月撤社建區,大嶺山公社改稱為大嶺山區,設區公所。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成立鄉人民政府。圩鎮居民委員會(含龍崗村)改稱為“大嶺山鎮人民政府”(鄉級)。
1986年11月,撤區建鎮,成立大嶺山鎮人民政府,將原來23個鄉鎮級人民政府改稱為22個管理區及大嶺山圩鎮居民委員會。
1999年6月,撤區(管理區)設村(民委員會),將22個農村管理區改稱為村民委員會,即大塘朗、馬蹄崗、新塘、元嶺、金桔、大沙、雞翅嶺、連平、梅林、大環、百花洞、
太公嶺、大片美、矮嶺冚、大嶺、水朗、大塘、楊屋、顏屋、農場、舊飛鵝、下高田(大地)村民委員會,大嶺山圩鎮居民管理區稱為大嶺山圩鎮居民委員會,與村同級。
2004年7月開始,大嶺山鎮進行了農村體制改革,實行農村股份制,撤村改社群,至2005年底,成立了農場社群、大嶺山社群兩個社群,其餘21個村民委員會將逐步改製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