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趣聞express

    曾經偶然聽到過迴避型人格,就稍微去了解了一下。

    迴避型人格是一種人格障礙,特徵通常是社交困難,不願與人打交道;能力不足感,認為自己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對負面的評價超敏感,擔心自己做不好而拒絕參加任何社交活動。這種病症的形成原因業界有很多說法:一些認為是自身的原因,基因、思維方式等等;有些學者透過研究證明這種障礙是由於受童年時期家庭環境和父母訓斥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消極情緒會越來越嚴重,漸漸地就會產生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值得也會覺得他人不可信,對外界的負能量也是極其的敏感,而對想要和其相處的人展現冷漠的一面。

    想要克服這種障礙,第一步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工作,消除自卑感,有效地認識到自卑感的利與弊;二,儘量多參加社交活動,努力主動與他人溝通,可以選擇和周圍的一兩個人開始交流,這個時候,外向樂觀、積極主動的人會對自己很有幫助,大型的社交場合很適合,這樣會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是有一種互補的作用。

  • 2 # 閆忠芳

    迴避型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心裡自卑,行為退縮。

    1迴避型人格的行成主要是行為退縮,心裡自卑。

    1迴避型人格的行成主要就是自己心裡自卑,可能是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而痛苦的感覺。包括個人生理缺陷或一些心裡缺陷。比如智力,記憶力,性格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心裡。

    2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總是以他人為標準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做了較低評價,或是權威人的評價就會影響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還有心格內向,多願意接受別人低評價,而不願意接受高評價。自己於他人比較時,總喜歡那自己的短處和別人長處比。就是這樣越比越洩氣,越來越自卑。

    3自己消極的自我暗示,壓制了自信心。當出現新局面的時候,首先都會有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自己自我認識不足,常覺自己不行一種消極自我暗示,就會壓制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裡負擔,影響了以後行為,這樣的惡性迴圈,使自卑進一步加重。

    4挫折能力差,有人由於神經過程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挫折就會給他們沉重打擊而變的消極悲觀而自卑。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刑成人格一部分造成行為退縮遇事逃避的態度。

    4一定要正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成積,多鼓勵自己,要有豁出去的心裡這樣就產生自信了。

  • 3 # 夏蟲不可語冰2008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都是在童年時期由撫養人塑造的。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三歲以前的經歷決定了人格的絕大部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早期記憶是形成人格的基礎。

    無論以那一方面的研究來看,人格的形成與早年經歷密切相關。中國有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俗語也道出了早年經歷典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基調!

    那麼迴避形人格作為一種不良的人格基礎是如何形成的,對以後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呢?

    筆者作為對心理學三十多年的研究反省和實踐提出自已的看法。

    一、代際心理傳承有一定影響。俗話講虎父無犬子。說明父親的榜樣作用是極其強大的。這就是所謂的代際傳承即父母行為對子女的影響。很多人把代際傳承誤以為是遺傳因素,所以這裡需要糾正一下。

    二、迴避形人格的形成分析

    首先,父母早年的教養方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狼孩例子足以證明。

    出生到三歲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三年中母親的教養方式十分重要。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及時的迴應和滿足。孩子會逐漸放棄需求的行為(習得性無助),而逐漸內化出一種潛意識"自己是不重要的""母親是不愛我的"最後這個內在小孩(潛意識)會逐漸泛化。成人後會覺得自己不可愛,不配受到別人的愛。幾乎在所有的場合都表現出不主動不積極的迴避行為,形成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一一穩定的迴避型人格。

    所以三歲以前在家中被忽視(多子女家庭)或者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吵架、工作太忙顧不上照看、經常與母親分離⋯類似經歷比較多的孩子極容易形成迴避型人格。

    其次,三到七歲這段時間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一些。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三歲以後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強,同時具備了性別認同意識,就是男孩模仿父親的行為但同時會與父親存在競爭母親的寵愛的意識(佛洛伊德的閹割情結)。女孩會認同母親的行為與爸爸親一些(所以父親對女兒成人後的婚戀行為有極大影響)。所以三到七歲父母親的角色心理會對孩子的潛意識(內在小孩)產生重要影響。

    這段時間,如果父母關係不和,在孩子面前經常吵架,甚至有暴力行為,或者對孩子的教育釆取打罵等粗暴方式。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自卑,表現出退縮行為,形成迴避性人格特徵。

    三、迴避性人格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

    迴避性人格特徵由於其固有的迴避特點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社會化行為。首先表現在社交方面。青春期是人格覺醒的關鍵時期,各種心理問題集中爆發。具有迴避形人格的孩子會出現社交恐懼,尤其上大學後遠離熟悉的環境時表現更甚。

    由社交恐懼而引起嚴重焦慮可導致抑鬱甚至強迫等各種神經症。我們可以看出在各種神經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因果關係:焦慮是造成各種神經症的原因而非結果。

    所以治療各種神經症應該是解除焦慮。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治療神經症的藥物都有緩解焦慮的作用。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父母親早年的撫養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泡的奶粉沒喝完,超過多久就不能再讓寶寶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