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木育兒
-
2 # 什麼都想插句嘴
以前孩子這樣嗎?要是突然有看這樣的變化,是不是出去玩的時候,和別的小朋友學的?我忽然想起來,我兒子兩歲多的時候,也有這麼一段愛與其他小朋友衝突的時間段。比如說,他把海洋球往別的小朋友身上扔,爭奪玩具時推搡其他小朋友。
我的理解是,他們這個年紀開始社交的萌芽了,但是還沒有學會社交,凡事都以自我意識為主,我想扔著玩就扔了,不管對方疼不疼,我想要玩具我就要拿到手裡,不管對方願不願意。他們還沒有為別人想的意識,也還沒學會這個社會上的社交禮儀,就跟一隻剛入群的小野獸一樣,憑著本能辦事。
我們家長不用著急,雖然這樣安慰你,當時我也曾電話向朋友求助來著。我們家長這時候來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孩子記性和魚兒一樣,轉眼就忘,教育就是不斷的重複提醒,不要以為他們聽不懂,他們機靈著呢
-
3 # 靜待花開抒流年
你叫她道歉,她也道歉了,但還是經常犯類似的錯誤,說明她只是表面上道歉,並不理解其中含義,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做的不對。兩歲的小朋友物權意識模糊,想給別的小朋友交往,又往往找不到好的方式,而且容易對玩具好奇,痴迷,特別容易去搶別人玩具。家長要好好疏導,改變寶寶這一習慣。要讓孩子意識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要,要經過別的小朋友同意。你自己動用寶寶東西時也要先徵求孩子意見,用實際行動告訴寶寶不經過主人同意,不能隨便動別人東西。不能動手打人,咬人。次數多了他就會知道的小朋友的東西不能隨便搶,特別想要,會和別人商量。當然每次出門最好給寶寶帶著玩具,教他和別人互換玩具玩,這樣別的小朋友也有東西玩,更容易達成協議。
-
4 # 一度甄選
孩子愛咬人的原因其實就是主要原因還是處於口腔敏感期,也就是探索性的咬弗洛伊德曾提出一個“口欲期”的概念,他指出:一歲左右的嬰兒,獲得各種慾望滿足的主要途徑就是口,像吸吮、吃喝、啃咬。愛咬爸爸媽媽,其實就是一種口欲期的咬。口欲期的寶寶,一旦有東西蹭到嘴邊,他就會去咬。比如趴在我們肩頭時冷不丁咬一下;有時抓著我們的手突然啃起來;還有哺乳時,寶寶咬奶頭,疼得媽媽直叫。孩子就是這樣用嘴在探索世界,咬是一種生理反應,從吃手,到啃腳丫,再到逮啥咬啥。但是題主的寶寶現在應該2歲了,其實也可以慢慢去糾正孩子這個行為,因為到兩歲孩子也會因為物權秩序敏感而因為小事情開始發脾氣,這時候擔心孩子會用咬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早期教育專家唐納·維特默,在《從咬到擁抱》一書中,也講到孩子的情緒及社交問題:第一步:先要讓孩子理清雙方的情緒,比如別人搶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讓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氣”,而對方很“傷心”;第二步:再讓孩子們提出解決方案,家長可從旁提供建議;第三步:鼓勵孩子自己去修復矛盾關係。達到“從咬到擁抱”的一個和好過程。同樣,現在孩子出現咬人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去給孩子溫柔而堅定的訴說道理。
1、為孩子提供磨牙玩具和食品對於“口欲期”愛亂咬和長牙期牙齦不適的孩子,咱們家長可以提供一些磨牙食品,給孩子提供的咬咬玩具,購買時要買安全無毒,品質有保障的;使用過程要經常清潔消毒。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一歲半會度過“口欲期”。但如果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咬咬行為得不到滿足,“口欲期”有可能延長,更愛亂咬,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過度補償”。也就是說,孩子可能到兩歲甚至更大,還喜歡吃手或咬物咬人,而且比之前咬得更頻繁更上隱。
2、讓孩子知道被他咬了會疼當孩子和大人咬著玩時,我們就要注意一下跟孩子的互動方式,不要把咬孩子玩當做親暱方式。當孩子咬疼爸媽時,可以做出誇張而嚴肅的表情,或者假裝哭,說:“寶寶把我咬疼了,嗚嗚……”用略帶悲傷和痛苦的表情來表現自己的不適,孩子能更直觀地意識到他咬人是不好的,孩子理解了這點,就不會輕易咬人了。
3、教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的細節當他因護東西、爭東西、和同伴發生矛盾時咬人,我們可以告訴他怎麼說,比如,不想給別人玩玩具,不用咬人,可以大聲說“不”來拒絕。想玩別人玩具時,就問“我能玩玩嗎?”或者先遞上自己的玩具說“我們交換著玩吧”。孩子的口頭語言豐富了,就不會藉助肢體語言表情達意了。
我女兒現在2週歲十五天'我女兒在別人看還算是乖的,但最近遇到個問題不知如何好:1她和別小朋友搶東西(不管是別人的東西或公共的),她搶同時會咬別人,2比如有時她想玩一些公共裝置'但別人在玩時,她就拍人家,3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發脾氣時,她也想拍人‘有些家長看到不客氣就說:你怎麼打人了呢?我經常叫我女兒道歉‘她也道歉了'但是她還這樣,請問這時間段孩子是正常的嗎?我感覺很對不起別人。
回覆列表
理解媽媽的心情,這種時候可能常常會讓媽媽感覺尷尬和不知所措。媽媽不要內疚,孩子還沒學會區分界限,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她自己的。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常見表現。 孩子再有打人的動作,媽媽應該當即進行阻攔,但是保持情緒和口氣穩定,簡單明瞭地告訴孩子:打人不行,那是別人的東西,如果你想玩,可以去借。媽媽也可以外出給孩子帶一些玩具,同時教會孩子,這些玩具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用來和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做交換。把“借”、“交換”的概念教給孩子。
在公共場所,穩住孩子,避免攻擊到別人,同時可以引導孩子們輪流玩。或者告訴孩子:我們再玩X分鐘,去做……(將孩子注意力轉移到更吸引她的地方去)。 平時在家裡,帶孩子一起整理她的玩具,衣物。過程中幫孩子區分“我”和“你”,我的和你的。比如:那些玩具是你的,別人想玩應該經過你同意;這些爸爸媽媽的東西,你要想用,也先問問爸爸媽媽…… 平時也可以開始慢慢教孩子去有分享意識。對孩子的相應行為進行及時鼓勵。
另外第三點,平時孩子發脾氣,爸媽都如何應對呢?如果大人的反應較大,缺少共情,甚至動用武力,那麼孩子就學會了“武力”的解決辦法。當她看到別的孩子發脾氣,也會像大人當初對待她一樣,採取同樣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