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鞍山太白鎮 在馬鞍山坐到石橋的車就能到了李白的衣冠冢在馬鞍山最知名的古鎮採石,傳說李白常在採石磯登磯飲酒賞月,一次醉酒,見江水中漂浮不定,若隱若現的月影,誤為月落,便跳江捉之,剛落江裡,卻有一頭巨鯨從江底飛起,載著李白昇天,這就是著名的"跳江捉月,騎鯨昇天"的傳說.此後人李白的衣冠被江上漁夫撈起,葬於採石鎮內。1972年被遷葬於採石磯上。墓前碑刻“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幾個大字,既蒼勁有力,又隱飄逸脫俗之氣,為現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手書。山下有太白樓一座,初為唐代紀念李白常遊採石磯而建。李白衣冠冢與太白樓,吸引了歷代遊人。許多詩人騷客遊此,常將李白投江捉月的傳說故事加以發揮,彷彿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之死,只有按傳說故事的結局才符合李白的歸宿。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宋代詩人梅堯臣詩:“採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 李白墓在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太白鎮,原葬於當塗縣城南5公里的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範作之子範傳正,時為宣歙觀察使,因念與李白有通家之情,經過幾年的明察暗訪,得知李白兒子李伯禽雖然定居當塗,曾為其父守孝,但已於25年前離開人世。李白孫子離家出走,不知所終,唯有兩個孫女,也已“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她們告訴範傳正:“先祖志在青山,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範傳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里處,亦名青林山(今當塗縣太白鄉太白村前),高372米,北臨姑溪河,東傍丹陽湖,西隔青山河與龍山對峙,南視平野。方圓30公里的青山,又名謝公山,環顧四周群巒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樹,景色清幽。南朝齊著名詩人、宣城太守謝朓遊歷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於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處(今謝公祠)。在《草堂集》中,李白對青山情有獨鍾,說“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宅近青山,同謝朓公之脫骨”。範傳正為了遂李白的遺願,他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將李白墓遷葬於青山西麓。範傳正親自為新墓撰文,“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給予李白很高評價。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祠)。 採石磯上的李白衣冠冢,太白樓和青山的李白墓、太白祠構成了一實一虛相互映襯的獨特的墓葬人文景觀,共屬李白墓所引發的墓葬文化組成部分,是無可非議的,也為歷代所認可的。
在馬鞍山太白鎮 在馬鞍山坐到石橋的車就能到了李白的衣冠冢在馬鞍山最知名的古鎮採石,傳說李白常在採石磯登磯飲酒賞月,一次醉酒,見江水中漂浮不定,若隱若現的月影,誤為月落,便跳江捉之,剛落江裡,卻有一頭巨鯨從江底飛起,載著李白昇天,這就是著名的"跳江捉月,騎鯨昇天"的傳說.此後人李白的衣冠被江上漁夫撈起,葬於採石鎮內。1972年被遷葬於採石磯上。墓前碑刻“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幾個大字,既蒼勁有力,又隱飄逸脫俗之氣,為現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手書。山下有太白樓一座,初為唐代紀念李白常遊採石磯而建。李白衣冠冢與太白樓,吸引了歷代遊人。許多詩人騷客遊此,常將李白投江捉月的傳說故事加以發揮,彷彿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之死,只有按傳說故事的結局才符合李白的歸宿。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宋代詩人梅堯臣詩:“採石月下逢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 李白墓在馬鞍山市當塗縣的太白鎮,原葬於當塗縣城南5公里的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白生前好友範作之子範傳正,時為宣歙觀察使,因念與李白有通家之情,經過幾年的明察暗訪,得知李白兒子李伯禽雖然定居當塗,曾為其父守孝,但已於25年前離開人世。李白孫子離家出走,不知所終,唯有兩個孫女,也已“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她們告訴範傳正:“先祖志在青山,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範傳正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青山勘察。 青山位於當塗縣城東南7.5公里處,亦名青林山(今當塗縣太白鄉太白村前),高372米,北臨姑溪河,東傍丹陽湖,西隔青山河與龍山對峙,南視平野。方圓30公里的青山,又名謝公山,環顧四周群巒迭翠,芳草如茵,茂林盛樹,景色清幽。南朝齊著名詩人、宣城太守謝朓遊歷至此,被青山景色陶醉,遂於青山南麓建造故宅一處(今謝公祠)。在《草堂集》中,李白對青山情有獨鍾,說“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宅近青山,同謝朓公之脫骨”。範傳正為了遂李白的遺願,他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將李白墓遷葬於青山西麓。範傳正親自為新墓撰文,“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給予李白很高評價。墓前建了享堂一座(今太白祠)。 採石磯上的李白衣冠冢,太白樓和青山的李白墓、太白祠構成了一實一虛相互映襯的獨特的墓葬人文景觀,共屬李白墓所引發的墓葬文化組成部分,是無可非議的,也為歷代所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