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為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修建歷史文昌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五次,最後一次修葺於1985年。文昌塔高37米,為平面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第一層直徑8.56米,塔身座北向南,每層角簷上有一鱉魚,下有一個"龍吻",內邊樓級原先是木板,到最後次修葺改為水泥結構,四周鐵水管欄杆也是最後次修葺時裝上的,塔頂有鐵圓輪及銅座覆蓋(銅座在1950年臺風時失落)。文昌塔曾經歷五次修葺,塔的修葺是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的。塔的第一次修葺是在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第二次是嘉慶元年(1796),這一次修葺後,到第二年的5月23日夜:"塔頂火光沖天直驅雲漢,城中居民悉見之。越日,塔忽無故傾頹"。自此,嘉慶二十二年(1817),邑紳士集眾捐資四千餘金,進行了第三次重修;第四次修葺是在1959年,人民自籌資金七千元修葺的;第五次是1985年12月,旅日華僑譚樹釗先生捐資五萬八千元,作了最近次。文昌塔雄偉壯觀,"凌空聳秀與文筆對峙,塔之得名其以此。"該塔於1982年公佈為合浦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合浦文昌塔位於廣西城南約3公里處,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簷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餘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古時為雅士、騷人踏青、登高的好去處。文昌塔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
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為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修建歷史文昌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五次,最後一次修葺於1985年。文昌塔高37米,為平面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第一層直徑8.56米,塔身座北向南,每層角簷上有一鱉魚,下有一個"龍吻",內邊樓級原先是木板,到最後次修葺改為水泥結構,四周鐵水管欄杆也是最後次修葺時裝上的,塔頂有鐵圓輪及銅座覆蓋(銅座在1950年臺風時失落)。文昌塔曾經歷五次修葺,塔的修葺是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的。塔的第一次修葺是在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第二次是嘉慶元年(1796),這一次修葺後,到第二年的5月23日夜:"塔頂火光沖天直驅雲漢,城中居民悉見之。越日,塔忽無故傾頹"。自此,嘉慶二十二年(1817),邑紳士集眾捐資四千餘金,進行了第三次重修;第四次修葺是在1959年,人民自籌資金七千元修葺的;第五次是1985年12月,旅日華僑譚樹釗先生捐資五萬八千元,作了最近次。文昌塔雄偉壯觀,"凌空聳秀與文筆對峙,塔之得名其以此。"該塔於1982年公佈為合浦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合浦文昌塔位於廣西城南約3公里處,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簷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餘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古時為雅士、騷人踏青、登高的好去處。文昌塔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