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66359124819

    當我說“我喜歡某個明星!”

    你說“我也是!”

    我們可能會就這個明星聊起來,又聊到其他的共同愛好,然後逐漸的成為好友。

    但另一種情況更加快速有效:

    當我說“我討厭某個明星!”

    你說“我也是!”

    我們馬上就能成為朋友。

    共同討厭一件事物似乎比共同喜歡更能拉近或維持人際關係。

    其實這都是因為社交中的另類潤滑劑——

    首先,根據相似相吸理論,人們會傾向於喜歡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包括與自己有相似的背景、興趣與品位,也包括相似的性格,持相同的觀點。

    另外,人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因為那是令人心安的且具有獎賞意義的,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

    他和我如此相似,一定很可愛,畢竟我就很可愛。

    因此,共同的價值觀,也就是相似性,是產生吸引力的條件之一。

    在相似性的前提下,共同的反感又比共同的興趣更容易使兩個人聯結在一起。

    著名大學教授Bosson透過實驗觀察到:那些對某些事物有共同厭惡的人們,對於對方的評價會更好,也傾向於認為自己更瞭解對方。

    於是她提出了「負性優先效應」:比起分享積極的資訊,能夠共享消極態度的人更加親近。

    共同的消極態度就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對一個第三方持負性態度,這個第三方可以是任何事物:一部電影,一首歌,一種食物,共同的熟人,明星,某種現象等等。

    在負性優先效應下,有以下幾種可能的解釋:

    1憎恨的情感更加強烈

    相較於積極的情緒,消極情緒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傳播性。

    一項對社交網路資訊傳播的研究發現,在微博中,更容易被廣泛傳播的多是含有、或能引起大眾憤怒或憎恨情感的資訊。

    2敵意往往含有八卦的成分

    消極的態度通常和八卦的資訊相關聯。

    所以當人們閒聊時談論到反感的事物時,八卦就會成為主要的內容。

    相較於談論喜歡的事物,聊聊八卦豈不是更加新鮮和刺激!

    3拿你當自己人通常來說,大家在交朋友時會展現自己友好的一面,畢竟大多數人面對陌生人時,釋放善意是預設設定,就像見面要微笑問好一樣,是普遍的規則。

    但展示負性的態度,雖有些冒險,但有時卻會有奇效,正因為對他人的負性評價不被視為是可以輕易分享的,所以他打破了社會社交建立的規則,當你展示負性態度時,其實在釋放一種資訊:我信任你,願意向你暴露自己。而表達信任感是能極大拉近兩人關係的。

    4劃清了界限這種共同反感在建立信任感的同時,也劃分了群體內/外的界限,當兩人討厭同一個第三方時,就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此時,反感就成了兩人關係的粘合劑。

    1不可輕易說正如之前所說,表達負性態度是一種自我暴露的方式,而在關係建立初期進行自我暴露,往往會適得其反。

    因此,表達負性態度最好是在有一定關係基礎之後再進行,起碼,你要知道對方的基本喜好,才能猜測對方是否厭惡某個東西。

    2話題要有限制

    對於共同討厭的事物本身,要有一定範圍的話題限制,比如宗教、種族或生理問題。

    另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敏感話題,比如說一位愛豆,一份喜好,或是某個城市。不要輕易攻擊別人的喜好,欣賞不來的,至少可以保持沉默。

    3程度要有把控

    只有某個特定區間的態度才能夠被分享。太輕微的厭惡沒有提出的興致,太過嚴重的厭惡則有可能發展到人身攻擊、仇恨、偏見、甚至歧視。

    最後

    吐槽有益身心健康,運用得當的話,還能拉近社會關係。

    所以下次再社交、約會,當因為找不到共同興趣愛好而冷場時,不妨從另一個角度,說說討厭的事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是斷續有便秘的症狀,最近持續了有一個多月,幾乎每天都會上廁所,但是每次都是小蛋蛋,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