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蒙歌先生

    大家有沒有試過一件事,在演唱會開場前,往往全場迷妹和粉絲期待著粉絲出場的那一刻,總是會發生很多烏龍,某個工作人員上場調音或者除錯裝置,總是會有人誤以為是偶像上臺了,於是開始尖叫,其他人立刻就會跟著尖叫。結果發現是一場烏龍之後全場啞然,隔一會兒這個鬧劇又會上演。除了說明偶像經濟的力量驚人,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件事。為什麼大家傾向於跟隨著起鬨跟隨著叫喊。這就是《烏合之眾》裡面會描述的一種從眾心理。

    這種心理是不是一種壞事呢,它像一股力量一樣拉扯著你和周圍大家一樣,成為一個普通人。其實,他說有著好處的。在我們的祖先時代,智人還沒有站上食物鏈的頂端,我們是需要躲避野外其他的巨大食肉動物的侵害的,比如一群人朝著你跑過來,驚慌失措的奔跑,這時候你最好的選擇就是跟著這群人奔跑,因為很大機率這群人背後有一隻巨大的老虎在追逐著他們。因此,這種從眾心理很大程度上能給你留下一條命。這就是從眾心理的好處。因此,從達爾文進化論的角度上來看,從眾心理的基因是比較容易遺傳下來的,因此,大家都多多少少會有從眾心理傾向。

    而且,在我們的商業時代裡也有太多利用大家的從眾心理的做法,譬如說前一段特別火的新晉網紅品牌喜茶,就被曝光僱傭一些托兒來排隊,製造出非常火爆的銷售感覺,讓大家覺得能排這麼長隊的飲品店一定非常值得喝。很多售樓部也會聘請託兒來營造出瘋狂搶購的場面,就是為了增加消費者購買的恐慌心理。

  • 2 # 不雨

    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在經濟活動中,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調節著供給與需求。其實,在社會生活領域也存在著一種力量,這些力量,就像市場一樣強大,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比如,你去坐火車,快到站了,你看到車廂裡很多人站起來整理行李,於是你也連忙起身整理行李。這時候,整節車廂的人就組成了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產生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讓你不自覺地跟著大家做出起立、整理行李的動作。再比如,我們都聽說過希特勒,作為德國納粹的領袖,特別善於演講,鼓動了許多德華人,做出了許多瘋狂的行為。受希特勒蠱惑的德華人群體在希特勒的煽動下,做出了許多滅絕人性的行為。希特勒的演講也產生了看不見的力量,改變德華人的思想和行為。

    人,只要在群體中,就會感受到群體壓力,這種壓力會導致人產生從眾行為。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大街道上有一個人一下公交車就瘋狂地跑起來。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第三個人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不到,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也許第一個人是有急事,第二個是遲到了,但整條街的人都跑起來,就不是有急事或遲到能解釋了。在這個例子裡,一個人跑是個人行為,大家一起跑就是從眾行為。在開頭提到的火車車廂這個例子裡,提前整理行李也是從眾行為。在社會心理學中,從眾是指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也就是別人做了,我也跟著做,這就是從眾。本書指出,從眾行為分為三種:順從、服從和接納。

    咱們先說第一種從眾行為,順從。為了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做出的從眾行為,就叫做順從。它是受外在力量影響做出的從眾行為,不是自覺自發的行為。比如有一個人天天加班,只是為了得到領導的表揚。還有一種人,加班是為了不被批評,這些從眾行為都是順從的表現。

    咱們再說第二種從眾行為,服從。由明確的命令所引起的從眾行為叫做服從。命令面前,所有人都必須服從。比如閱覽室裡不能大聲喧譁,這是圖書館的規定,每個到圖書館的人都這麼做,這種從眾行為就是服從的表現。

    接下來,咱們說說第三種從眾行為,接納,它是指人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心甘情願地去做的從眾行為。舉個例子,一個宿舍裡住著六位大學生,關係特別好,都願意為了美好的明天刻苦學習,臨畢業,這六位同學都考上了研究生。在宿舍這個群體,勤奮讀書不是學校硬性規定必須執行,也沒有人會來批評或表揚,而是這六個大學生髮自內心認可,一起去做的行為。這種行為就是接納。

    我們可以這樣來簡單區分三種從眾行為,順從是不得不做,服從,是必須得做,而接納是自願去做。

  • 3 # 情感交流室

    從眾,其實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社會現象,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有從眾心理的人並不在少數。比如有些人排隊幾個小時,就是為了買一杯“網紅奶茶”。

    在心理學上,“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從眾,從眾的目的是為何?在這本《社會性動物》中你可以找到答案。

    從眾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透過跟別人保持步調一致來獲得他人的好感。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過一個試驗,他找來九個人模擬陪審團,其中三個人是事先安排好的,這三個人各司其職,一個負責和另外不知情的六個人唱反調,一個附和,還有一個先反對後附和。試驗結束後,斯坦利沙赫特讓他們相互列印象分,結果發現,那個附和大多數人意見的人分數最高,而唱反調的分數最低。這就說明人們從眾的原因和目的之一,是為了獲得大多數人的好感,避免被孤立。

    除此之外,從眾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確保自己做的是對的。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不知該如何做選擇時,常常會先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就比如,荒野裡遇到了一個分岔路口,一邊是有腳印的,另一邊是沒有腳印的,那麼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已經有人走過的那條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衣店如何快速引流重獲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