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飄清心

    謝邀。歐陽詢筆法屬二王系列,有繼承也有發展。對古法與書家個別字的書寫方法不必深究,也許因為書寫習慣而成,也許居於個性化的文字理解。古碑帖有很多碑別字,約定俗成是一種文化習性。可依照不同的場合展現書家的個性文字。但不是所謂的創新,要有法可依。一己之見,謬誤請見諒。

  • 2 # 大悔憶智冰

    這個我不是很懂,但既然抽到,就勉強說一說。

    我自以為是地認為:顏篆歐隸——即顏真卿後期作品筆法是篆字的筆法,歐陽詢的作品筆法是隸字筆法。

    這個“黃”字的左邊一點,和大多數書家的寫法不同。

    一般“黃”字下邊的“八”字點,都是從右上逆鋒頓筆再轉筆往左下撇出,而歐陽詢這個點是左上順鋒起筆往右下頓筆再往右上提筆,總體方向是和一般書寫相反的。但左右兩點的呼應,和一般寫法是一致的,只不過歐陽詢的寫法(是左點收筆遙接右點尖鋒起筆)連得實一點,一般寫法連得更虛一點(是從空中穿過左點去連的)。

    這和歐陽詢的風格分不開,歐陽詢是特別講究結體緊固的。

    同時,左點的起筆也看得出隸書起筆的動作。

    想當然一答,供方家一哂。

  • 3 # 麓風軒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中的“黃”字,左邊一點看起來特別,其實是對左邊一豎寫得過長的補救措施,安排得很合理,也很巧妙精彩!見下圖:

    如上圖,很多書友可能認為“黃”字左邊一點特別,其實是“田”字左豎較長,這是學習王羲之行書中的寫法(見下圖),只是歐陽詢這一豎有一點過猶不及,他及時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用點來補救。這一點寫得很巧妙,凌空起筆,承上啟下,與豎畫輕輕粘連(但筆畫又沒有重合),同時與右邊相呼應,左右兩點有力地托起整個黃字。

    可以說歐陽詢這一補救措施非常到位:

    若是將左點寫在豎畫之下或者右邊,都會顯得很侷促,若是寫在左邊與豎畫相距太遠(如下圖黃庭堅《龐居士寒山子詩》中的寫法),不是不可以,但與歐陽詢整篇“中宮內斂”的風格不符。

    總結來說,歐陽詢這一點是筆誤以後的巧妙安排。

    再偉大的書法家也有失誤的時候(這一點我們無須為尊者諱),只是筆誤以後的補救措施,更能顯示一個書家的高超技巧與獨具匠心。

  • 4 # 子衿書法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第一句裡的‘黃’字,有一個點綠特別,這是筆誤還是巧妙安排?

    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翻來覆去的看,也沒有看出有哪一個很特別的‘點’。十億裡馬君,我眼拙,能不能告訴我哪一個‘點’很特別?歐陽詢他在寫字下面的兩個對應點的時候,就是這樣子。既不是很特別,更不是筆誤,也非巧妙的安排。就是筆勢的自然所使。《千字文》中全篇只有一個黃字,這個黃字中的總,也只有下面的兩個對應點,他是很自然的書寫態勢。在《仲尼夢奠帖》中的奠字,下面的點也是這個寫法。《千字文》不確定是歐陽詢所寫,《仲尼夢奠帖》沒有什麼疑問是歐陽詢所書。我們再來看看歐陽詢的另外一個帖。《張翰帖》裡面的左右對應點,也是同樣的寫法。這種寫法,其實就是從王羲之那裡繼承下來的。在王羲之《蘭亭序》中,這樣的寫法比比皆是。

  • 5 # 六品書畫課堂

    特別的那個點應該是左點,因為正常來講兩點的起筆都應該在田的下面,左點的起筆卻往左移了很多。這應該是歐陽詢巧妙安排的,因為田左邊一豎寫的比較長,整個突出來佔了左點的位置(田的左下方);還有就是田上寬下窄,如果左點依然點在田的左下方,會顯得特別擠,整個字就會往左傾斜。

  • 6 # 不二齋

    歐陽詢書唐代的著名書法家,被稱為楷書四大家之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楷書,尤其以他的楷書《九成宮醴泉銘》最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喜歡,現在歐體楷書也是書法的熱門書體。

    但其實歐陽詢的行書寫的也非常好,還有行書的真跡傳世,比如他的行書《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卜商帖》等等。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區域性

    現在南方不少的書法家學習歐陽詢的行書,他們認為歐陽詢直接接觸過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跡,而現在王羲之的真跡全部失傳了,只有唐代人的摹本了,而歐陽詢作為王羲之的粉絲,又見過大量的王羲之的真跡,他的行書真跡是值得參考的。或許還真能夠從歐陽詢的行書裡找到一些王羲之的痕跡。

    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

    我仔細看了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並沒有發現第一個“黃”字的點有什麼特別的,這個“黃”字一共有兩個點,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並不是筆誤,作者也沒有刻意的安排。

    歐陽詢《千字文》裡面的黃字

    同樣,其它地方也出現了很多一樣的點,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覺得可能是題主理解問題的方向不一樣。

    王羲之《聖教序》裡面的黃字

    但是,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就是這個黃字和王羲之《聖教序》裡的黃字還是很像的,尤其是最後兩點,你覺得呢?

  • 7 # 千年蘭亭

    在書法中,可以根據藝術需要調整筆畫位置,變化筆畫長短,甚至改變字的結構、增減字的筆畫。

    歐陽詢《千字文》中的“黃”並無不妥,它是在尋求一種平衡。

    上半部寫得開張,下半部過於收縮,則顯得頭重腳輕。

    又或上半部過於傾斜,則要考慮後面用一筆扳正。

    “黃”字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王羲之丶王獻之、趙孟頫等,都用類似方法處理過“黃”字。

    上面講過,在書法中,只要需要,可以改變漢字結構。比如“峰”“松”“柳”等字,可以將左右結構寫成上下結構,這種方式,在古人書法中比比皆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紋亂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