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人體體溫雖恆定在正常範圍為36℃~37℃,但這是散熱的結果。散熱,需要有溫度落差的存在,就好像熱水要與冷水混合才會降溫,熱水與熱水混合的話,怎麼降溫?

    而人體又是需要散熱降溫的。外界的溫度高,也就是與體內的溫度差變小,相當於降低了人體的散熱能力,所以會感覺到熱。

    此外,體溫與體感溫度不同。一般來講,體感的舒適溫度又稱“生理零度”,由於每個人不同的耐熱性而有差異,但通常要低於個體體溫15℃左右。也就是22℃左右,最不影響到人體的熱交換機能,最舒服。

    不同的人對熱的適應程度不同。而且,風速、活動強度、暴露在熱輻射中的時間、體質強弱、水份供給和健康狀況也會影響人對高溫的反應。

    很多人只注意到氣溫,卻忽略了“地溫”。人體感受到的外界溫度,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地溫的熱輻射。熱輻射是可以直接透過面板侵入人體的,而人又多半對地溫熱輻射不太在意。但事實上,只要整體的熱輻射高於環境溫度22℃的熱輻射,人就會覺得有點熱了。

    此外就是環境溼度。人體透過排出汗液來達到降溫的目的,在這個過程裡,汗液蒸發並且從人體帶走熱量。

    相對溼度較高時,水分的蒸發率就會降低,汗液當然也屬於水分,蒸發率降低,人體的散熱能力就受到了影響,汗液從身體中帶走熱量的過程變得緩慢,相當於人體內保留了較平時更多的熱量,從而覺得熱,悶熱。

    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溫度,有風的時候就涼快?正是因為空氣流動加速了水分蒸發,雖然環境溫度不變,但汗液帶走體內熱量變快,人就覺得涼快了。

  • 2 # 劉德紅478

    夲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在天氣到了37度時,人就覺得熱得受不了,按道理來說天氣與人的體溫一致,應該平起平坐了,天人合一了,人反覺得不適應了,不知是什麼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有孩子以後,你的生活有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