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堂前飛燕

    起初,皇帝想調王安石來做京官,王安石婉言拒接了。許多人認為他很清高,無意功名,因此,在士大夫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許多人以結交王安石為榮。

    但是,當王安石掌權之後,開始推行變法,卻變得一意孤行,一根筋鑽到底,感覺像是變了一個人,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

    一、為人太過執拗

    王安石是有名的執拗公,馮夢龍在《警世通言》裡寫了一篇文章專門罵他過於執拗。基本上他認為對的事,一定要堅決執行到底。

    有一個小故事,在推行“保甲法”的時候,在開封府周邊的鄉村裡,有的老百姓,為了躲避這個法令,不想參加軍訓,居然自斷手臂。

    而實際上,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教頭太嚴厲,想讓別人給他送禮;二是很多人想去幹掉零活,比如搬個磚啊、當個夥計啊,賺點錢。

    王安石一意孤行,並沒有根據實際情況,解決變法推行過程中的阻力,而是把責任指向了末端的小民。

    王安石的執拗,讓他在官場、老百姓中都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援。

    二、得罪了太多人

    在封建社會,鄉紳有時候是民間底層的穩定器,通常都是一些有文化、德高望重的臉面人。這些人掌握的大部分的資源財富,在鄉民中也很有號召力,同時,在官府也有發言權,是兩頭通的地頭蛇。

    然而,王安石的“青苗法”一出臺,便斬斷了他們的財路。使得這些鄉紳的抱怨極大,他們一宣傳,王安石在民間的名聲不可能會好。

    不僅如此,王安石對於官場上的同事,採取的都是排除異己的態度,基本上和他意見不一致的人都統統打壓,或者換掉。因此,同僚中的名聲也不好。

    三、變法收效不大

    商鞅變法開始也有人反對,但是十年後,秦國大治,百姓的生活明顯有改善,國家的實力也大大變強,因此,人人都念商鞅的好。

    但是,王安石變法近15年,依然有非常多的反對的聲音,起碼可以說明老百姓的日子並沒有因為變法而過的更好。

    再來看看國力,雖然國家的財政收入有所提升,但是,王安石強軍的法令基本沒啥用,訓練出來的民間雜牌軍根本不能上戰場打仗。甚至,有一些人做了強盜,正是“保甲法”所訓練出來的。

    四、總結

    王安石有一首詩寫道: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或許,正是這種自認為“身在最高層”的錯覺,讓王安石一意孤行,沒有考慮到變法的實際情況。在民間、官場、甚至帝王那裡都沒有得到大力支援,導致好心辦壞事,以至於宋神宗一死,變法馬上被推翻,讓他在歷史上的評價也變得很低。

  • 2 # 福州小菜

    宋史王安石傳中這樣評價王安石,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我們看看宋史是誰修的。《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就是說,是由元朝修的。元朝修的史,大家能懂的。

    現在經常說的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鬥爭基本上都是你死我活的,贏的一方自然極盡詆譭之能事,所以我認為,宋史中評價低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改革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

    改革中,青苗法的本意是避免農民在青黃不接時提供貸款度過難關,避免農民因生活困難變賣土地,這樣大地主階級就無法獲取更多土地,這個在今天看來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惜當時的保守派就失去了利益來源,自然反對,自然各種詆譭。

    二、改革並沒有獲得民眾支援

    由於資訊不對稱,攤派式貸款不得人心,就是說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接受貸款,甚至沒有貸款也要付利息,自然老百姓也反對,怨聲載道。

    王安石之後,司馬光,蘇軾等保守派上臺,全盤否定新法,自然對王安石的評價不會高。

  • 3 # 青雲下的稻草人

    王安石是一個改革家,在這裡有必要說說商鞅了,商鞅變法改變秦國積貧積弱的國情,實現了上下朝野一心,變法強國,為東出函谷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一樣被人車裂了。

    王安石改革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觸動了地主階級……自古以來改革都是有巨大的風險的

  • 4 # 煙痞動漫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再加上最後變法失敗了

    本來守舊派對王安石的變法就不喜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就徹底完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 5 # 你欠我的微笑

    首先我把這個問題歸類為兩個原因

    1.宋史是元朝名相脫脫修的,而修史書都是根據前朝文獻來修的,所以脫脫沒有貶低王安石的,問題出現宋朝的一些史書文獻對王安石摸黑了。

    2,那宋朝的史書文獻為什麼要這麼寫呢,這裡有涉及一個名人司馬光,他和王安石可是死對頭啊,為什麼呢?他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他認為王安石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實施起來有很多弊端,司馬光是保守派領袖,最後王安石被保守派擊敗,王安石辭官,後面不說大家明白史書都是勝利者寫的,司馬光在史書裡對王安石貶低了

  • 6 # 湘左處士301

    因為王安石是改革派領軍人物,後來徽宗重用的也是蔡京等人也是打著改革派旗號,以新法名目行貪汙侵吞之事,所以北宋某種程度可以說是被改革派搞垮的。且王安石的變法當時也確實造成過一些壞的影響,雖然那不是他的本意。北宋滅亡之後,南宋的官員又大都是反對改革的保守派,朝廷在找靖康之變的罪魁禍首的時候需要為宋徽宗避諱,就把王安石推了出來。他們認為直接責任人是蔡京,蔡京又是王安石推薦的(蔡京早年表現很好),所以王就是最大的幕後黑手。並且這事得到了宋高宗的確認,寫進了《神宗實錄》。後來即使有史官知道王安石的貢獻,也不敢在官方文書裡大加正面描寫了,畢竟先皇都定調了。

    而《宋史》又是元朝人拿宋朝的官方記錄彙編而成,又沒有為王安石翻案的動機,所以就延續了宋朝史官的觀點。

  • 7 # 烏咪愛讀書

    如果人的價值來自發現和創造,王安石就是人生的贏家。他的國庫充實系列法,他的天變不足畏的倔強,今天看來,依然了不起,難怪梁啟超評價王安石,是三代一下唯一的完人。

    儘管如此,王安石這樣的精英,宋代上層說他人品差,不懂政策還變法,誘發黨爭,毀滅了北宋,下層直接用“拗相公”“王安石”來呼豬喚狗,戲弄他既蠢又愚,宋史對王安石的評價為什麼如此不堪?

    公認的原因是變法失敗,可仁宗朝范仲淹主政慶曆變法,敗的也很慘,宋史上怎麼沒有落下罵名?獨對王安石“萬喙同聲以醜詆之殆百年不衰”?為此,梁啟超在《王安石傳》的“敘論”中,幾次唏噓:“嗚呼,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長慟也!”

    喬納森-斯維夫特《尤里西斯》中的一句話,我認為,到位的解惑了這個問題,他說“當一個真正的天才來到這個世界時,從這個絕對可靠的跡象你就會知道他:所有的笨蛋都在和他作對。”

    參照來看,宋代從上到下,都有哪些笨蛋,與王安石作對呢?

    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趙構,他重修王安石變法那個階段的歷史,改熙豐變法為王安石變法,強調變法失敗與皇帝無關,甩鍋是王安石一個人的責任。

    南宋大儒朱熹,在《四書集註》中,評價王安石變法是群奸肆虐,流毒四海。朱熹可是一言九鼎、南宋最光彩的人物,後來許多人詆譭王安石的自信,離不開對他的附庸。

    南宋文人羅大經,在他的著作《鶴林玉露》中,評價王安石“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直接讓王安石與秦檜並列為千古罪人。

    南宋一個叫呂德的人,說王安石“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外似樸野,中藏巧詐”,你姓呂的,縱然兩個口,也不能胡言亂語失了自己的名字德吧!

    再看一看黨派之見,舊黨一派不用多說,一開始就反對王安石變法,等司馬光當了宰相,對王安石的變法措施全部廢除,徹頭徹尾的否定了王安石。

    那王安石新黨一派怎樣?什麼呂慧卿、章惇、蔡京、鄧綰、曾布等人,都寫到了宋史中的奸臣傳裡面。不可否認,像呂慧卿、鄧綰這樣的人,一看到王安石變法失敗,就見風使舵,做了不少落井下石的事兒。

    連司馬光這樣的學者型大家,都攻擊王安石是從老百姓兜裡掏錢的人,那宋朝還有誰真正懂得王安石的超前經濟思維呢?

    有,這個人就是蘇軾。

    一開始蘇軾對立的看待王安石變法,後來,蘇軾途徑金陵,與王安石有了一次拋開成見的深談,此後便充當了王安石的辯護人,不懼一貶再貶,哪怕貶到天涯海角,也要維護王安石的創新和勇敢。

    這兒說句題外話,司馬光與王安石鬥,與蘇軾鬥,是對事不對人,他認為,國家創不創新不重要,國家穩定最重要,黃帝當不當英雄不重要,黃帝當個好人最重要。所以,司馬光與王安石、蘇軾爭來鬥去,目的只有一個:別折騰了,把國家搞亂很容易,但要建立起來可就難嘍!

    好吧,宋史中那麼多人對王安石嚼舌頭根子,難道都是笨蛋,王安石真的是被冤枉了嗎?

    物理學家費曼有句話說:“不管你的理論多漂亮,也不管你這個人多聰明,如果理論和實踐不符合,它就是錯的,這個簡單論斷是科學的關鍵。”

    話說回來,王安石變法失敗了就是失敗了,不管原因來自宋神宗的搖擺、體制的不匹配、政策的不確定,或者來自王安石忽略了制度是計劃的結果是市場的錯位,還是來自除蘇軾外所有人的不懂而刁難,這都不能作為變法失敗開脫的理由。成王敗寇,自古如是。

    即使這樣,王安石變法中,對經濟的直覺和天分,對政治的理念和建構,做事情的勇氣和擔當,都是值得尊重和讚譽的,而不是像宋史中評價的那樣一無是處。

    如果宋史從大局觀看待王安石,此後的元、明、清朝,就不會在探索經濟配套整體改革上,寂寂無聲,墨守陳規逾千年,很可惜!

    我想對王安石說:宋朝配不上你的智慧,體制配不上你的價值,結果配不上你的風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ython的rich庫怎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