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想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卻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積累,什麼是底蘊。
請記住:來得容易的,去得也很快。
01
關於那道五百萬和清華大學的選擇題,你會怎麼選?
以前有一個很流行的一個選擇題:
在五百萬和一個去清華大學上學的機會當中選擇,你會選擇什麼?
現在我們把這個選擇題改一改:
A:一筆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得到的資產(五百萬、五千萬或者五個億)。
B:一個去清華大學上學的機會。
你會選擇什麼?
我可以保證,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你選A或選B,都代表著你目前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高度。我還可以預言,“讀過書”和“沒有讀過書”的人的選擇也會大不相同。
假如給一個眼光有限的人一個億,也許他能拿這些錢過一輩子富足的生活,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揮霍一空。但是他很難用自己的能力去把這部分錢支配好。這就是一個人的積累和底蘊的問題。
很多人看了《西虹市首富》之後感嘆:原來有錢人是這麼個活法啊,真是刺激,躺著玩就能把錢賺了,要是我也有多少個億,我也能讓我的資產翻很多倍,因為他們都自信比王多魚聰明和厲害,以此作為對比。他們把自己的很多不如意和失敗歸咎於自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
真正有文化和一定知識儲備的人看這部電影,他們只會把它當成一部喜劇電影——如果有了幾個億就可以讓賺錢變得容易,就不會有那麼多億萬富翁破產的事情了,真當那些億萬富翁能力和水平要比王多魚還低好幾個檔次?
資產越多就越接近飽和,意味著越來越接近瓶頸,這是很簡單道理。特別是發展到最後還涉及到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那些知識儲備不夠的人你很難向他們解釋清楚這些。
02
六、七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和一位平時喜歡看書上網的朋友在重慶的街道上散步,他突然對著我神秘一笑:“你看,滿大街都是區域性的真理”。我一臉懵逼的看著他,在我的再三追問下,他說了個《圍城》來提示我。我才模模糊糊有點印象,趕緊回去翻書找到了那一段文字,再仔細回味這個梗,自己一個人在那傻笑半天。那個時候的網路還不是很發達,“區域性真理”的梗貌似也還沒有大範圍流行起來。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情還有點細思極恐:如果一個人知識儲備不夠,他是否會失去很多樂趣,甚至連有的笑話都沒有聽懂的機會!
私以為,從古至今,知識壁壘始終是向上跨越階層的最大壁壘。它也許無法決定你的下限,但一定能決定你的上限。在古代,最初是書籍的價格致使大部分人根本連線觸書的資格都沒有,所有的知識和書籍都被上層階級牢牢掌控。
到後來,雖然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的普及使得很多人能夠接觸到書籍和知識,但教育資源的壟斷導致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去學堂學習的經濟條件,讀書便意味著家裡失去一個勞動力,所以很多百姓只能選擇放棄,只有地主及以上的階級才有那個條件去識字讀書,去接觸知識。
再到現在,雖然教育的大力普及和物質的極大豐富使得學習的物質門檻變得相當之低,但很多人沉迷於各種各樣的娛樂尤其是手機網路娛樂中去,逐漸主動地失去了去讀書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向上跨越的最好機會,慢慢的變得平庸。學習的門檻始終是那麼高,只不過是由以前的物質門檻變成了現在的精神門檻。
03
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那是真正的目光短淺。不讀書的人會喜歡說“讀個屁的書,要是讀成個書呆子,哪天被人欺負了頂個狗屁的用,還不如像我這樣多認識些大哥和朋友,以後做什麼事都方便”之類的話,稍微好一點的會想:讀書太難了,我就喜歡看看網路小說打發打發時間,讀書花的時間成本太多,也沒辦法看到實質性的效益——因為沒有人會承諾你讀了多少書之後你能夠得到什麼東西。
在文章的開頭我提到過:來得容易的東西,去得也快。相反,你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東西,比如說你曾經吃過的飯、你曾經揮灑的汗水、你曾經讀過的書。這些東西早就已經融入了你的血肉,成就了現在的你——使你成長、使你健康、使你智慧。這些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東西都是別人很難帶走的。
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學獎、25%的物理獎、27%的生理與醫學獎、41%的經濟學獎、12%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還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獎、1/3以上的奧斯卡獎。而猶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佔0.3%。
不讀書的人,偶爾看一本書、看到一句話,或者看到一個觀點,如獲至寶,到處說自己“最近”看到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引以為傲,覺得自己已經算是個有文化的人了。哪怕幾年之後,還在說自己“最近”看的那點東西。更有甚者,有人看了別人寫的一篇雞湯,做的一場成功學演講,就沉湎其中,拿來做座右銘,到處炫耀自己的“知識和文化水平”,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世界上好書很多,翻到其中一本,有很大的收穫,這本是好事。然而再好的書也有片面之處,再好的觀點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只看過一本書,聽過一個觀點,就任由它左右你的生活,統治你的思想,不是一件聰明的事。不讀書的人,就容易落入這樣的境況。
不愛讀書的人也許不會覺得自己哪裡存在不足,但是當他們變得熱愛讀書之後再回頭去看那個曾經不愛讀書的自己,就會明白其中的差距是多麼的大,當初的那個自己是如何的弱小與可笑!
人們都想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卻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積累,什麼是底蘊。
請記住:來得容易的,去得也很快。
01
你能做對這道選擇題嗎關於那道五百萬和清華大學的選擇題,你會怎麼選?
以前有一個很流行的一個選擇題:
在五百萬和一個去清華大學上學的機會當中選擇,你會選擇什麼?
現在我們把這個選擇題改一改:
A:一筆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得到的資產(五百萬、五千萬或者五個億)。
B:一個去清華大學上學的機會。
你會選擇什麼?
我可以保證,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你選A或選B,都代表著你目前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高度。我還可以預言,“讀過書”和“沒有讀過書”的人的選擇也會大不相同。
假如給一個眼光有限的人一個億,也許他能拿這些錢過一輩子富足的生活,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揮霍一空。但是他很難用自己的能力去把這部分錢支配好。這就是一個人的積累和底蘊的問題。
很多人看了《西虹市首富》之後感嘆:原來有錢人是這麼個活法啊,真是刺激,躺著玩就能把錢賺了,要是我也有多少個億,我也能讓我的資產翻很多倍,因為他們都自信比王多魚聰明和厲害,以此作為對比。他們把自己的很多不如意和失敗歸咎於自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
真正有文化和一定知識儲備的人看這部電影,他們只會把它當成一部喜劇電影——如果有了幾個億就可以讓賺錢變得容易,就不會有那麼多億萬富翁破產的事情了,真當那些億萬富翁能力和水平要比王多魚還低好幾個檔次?
資產越多就越接近飽和,意味著越來越接近瓶頸,這是很簡單道理。特別是發展到最後還涉及到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那些知識儲備不夠的人你很難向他們解釋清楚這些。
02
區域性真理六、七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和一位平時喜歡看書上網的朋友在重慶的街道上散步,他突然對著我神秘一笑:“你看,滿大街都是區域性的真理”。我一臉懵逼的看著他,在我的再三追問下,他說了個《圍城》來提示我。我才模模糊糊有點印象,趕緊回去翻書找到了那一段文字,再仔細回味這個梗,自己一個人在那傻笑半天。那個時候的網路還不是很發達,“區域性真理”的梗貌似也還沒有大範圍流行起來。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情還有點細思極恐:如果一個人知識儲備不夠,他是否會失去很多樂趣,甚至連有的笑話都沒有聽懂的機會!
私以為,從古至今,知識壁壘始終是向上跨越階層的最大壁壘。它也許無法決定你的下限,但一定能決定你的上限。在古代,最初是書籍的價格致使大部分人根本連線觸書的資格都沒有,所有的知識和書籍都被上層階級牢牢掌控。
到後來,雖然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的普及使得很多人能夠接觸到書籍和知識,但教育資源的壟斷導致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去學堂學習的經濟條件,讀書便意味著家裡失去一個勞動力,所以很多百姓只能選擇放棄,只有地主及以上的階級才有那個條件去識字讀書,去接觸知識。
再到現在,雖然教育的大力普及和物質的極大豐富使得學習的物質門檻變得相當之低,但很多人沉迷於各種各樣的娛樂尤其是手機網路娛樂中去,逐漸主動地失去了去讀書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向上跨越的最好機會,慢慢的變得平庸。學習的門檻始終是那麼高,只不過是由以前的物質門檻變成了現在的精神門檻。
03
讀書,真的沒有用嗎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那是真正的目光短淺。不讀書的人會喜歡說“讀個屁的書,要是讀成個書呆子,哪天被人欺負了頂個狗屁的用,還不如像我這樣多認識些大哥和朋友,以後做什麼事都方便”之類的話,稍微好一點的會想:讀書太難了,我就喜歡看看網路小說打發打發時間,讀書花的時間成本太多,也沒辦法看到實質性的效益——因為沒有人會承諾你讀了多少書之後你能夠得到什麼東西。
在文章的開頭我提到過:來得容易的東西,去得也快。相反,你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東西,比如說你曾經吃過的飯、你曾經揮灑的汗水、你曾經讀過的書。這些東西早就已經融入了你的血肉,成就了現在的你——使你成長、使你健康、使你智慧。這些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東西都是別人很難帶走的。
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學獎、25%的物理獎、27%的生理與醫學獎、41%的經濟學獎、12%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還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獎、1/3以上的奧斯卡獎。而猶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佔0.3%。
不讀書的人,偶爾看一本書、看到一句話,或者看到一個觀點,如獲至寶,到處說自己“最近”看到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引以為傲,覺得自己已經算是個有文化的人了。哪怕幾年之後,還在說自己“最近”看的那點東西。更有甚者,有人看了別人寫的一篇雞湯,做的一場成功學演講,就沉湎其中,拿來做座右銘,到處炫耀自己的“知識和文化水平”,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世界上好書很多,翻到其中一本,有很大的收穫,這本是好事。然而再好的書也有片面之處,再好的觀點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只看過一本書,聽過一個觀點,就任由它左右你的生活,統治你的思想,不是一件聰明的事。不讀書的人,就容易落入這樣的境況。
不愛讀書的人也許不會覺得自己哪裡存在不足,但是當他們變得熱愛讀書之後再回頭去看那個曾經不愛讀書的自己,就會明白其中的差距是多麼的大,當初的那個自己是如何的弱小與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