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見得,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成年人的世界裡,更多的講利弊權衡,而對錯相對來說就比較不那麼重要。
這不是說對錯不重要,而是相對利弊權衡來說,人的理智做出的評判。
我給您講一個孔子和子貢的故事吧
在春秋時期,當時魯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肯替那些被賣到外國為奴的人贖身,讓其回國,那麼國家就會給予相應獎勵。
孔子的弟子子貢是個富翁,他從國外贖回很多人,但是卻不接受國家的獎勵。
孔子知道以後就打罵子貢禍國殃民,是在造惡。
子貢不解,孔子說:國家法律透過對行持善事的人進行獎勵,那麼大家就會行善者給予肯定和鼓勵,使行善之風盛行。而子貢你的所作所為,看起來自願贖人回來但卻不接受國家的獎勵,那麼其他為了名義而去替別人贖身的人就不敢再做,因為如果做了就要和子貢一樣不能接受獎勵,如果接受獎勵,那麼可能不僅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會被笑話,被責問為什麼不和子貢一樣為國家分憂。於是行善之風被子貢破壞了。
後面有有一個是子路救人後收了別人家的牛作為報酬,孔子表揚了他。
以上是在《了凡四訓》這部家訓中記載的:
子貢做的也對,但是並不利於移風易俗,令百姓可以效仿,所以弊大於利,所以孔子給出了一個利弊權衡的標準: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
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
也不見得,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成年人的世界裡,更多的講利弊權衡,而對錯相對來說就比較不那麼重要。
這不是說對錯不重要,而是相對利弊權衡來說,人的理智做出的評判。
我給您講一個孔子和子貢的故事吧
在春秋時期,當時魯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肯替那些被賣到外國為奴的人贖身,讓其回國,那麼國家就會給予相應獎勵。
孔子的弟子子貢是個富翁,他從國外贖回很多人,但是卻不接受國家的獎勵。
孔子知道以後就打罵子貢禍國殃民,是在造惡。
子貢不解,孔子說:國家法律透過對行持善事的人進行獎勵,那麼大家就會行善者給予肯定和鼓勵,使行善之風盛行。而子貢你的所作所為,看起來自願贖人回來但卻不接受國家的獎勵,那麼其他為了名義而去替別人贖身的人就不敢再做,因為如果做了就要和子貢一樣不能接受獎勵,如果接受獎勵,那麼可能不僅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會被笑話,被責問為什麼不和子貢一樣為國家分憂。於是行善之風被子貢破壞了。
後面有有一個是子路救人後收了別人家的牛作為報酬,孔子表揚了他。
以上是在《了凡四訓》這部家訓中記載的: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子貢做的也對,但是並不利於移風易俗,令百姓可以效仿,所以弊大於利,所以孔子給出了一個利弊權衡的標準: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
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