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微荷

    不好玩兒?這是不想回去的正當理由嗎?

    城鄉的隔閡造就了目前的尷尬局面。城裡人看不起農村人的影片屢屢見諸媒體,彷彿一進城就立馬脫胎換骨變成天使了。就像一段小品裡所說的那樣:往前翻三代,哪個不是農村人啊?

    可是愣是不想認祖宗,這完全是教育的缺失。做父母的難道就沒有給孩子聊過這方面的話題嗎?不是好玩不好玩的事情啊!那裡是孩子的根啊!老百姓愛說:鹽是打哪裡鹹的?醋是從哪裡酸的?自己知道嗎?孩子知道嗎?那裡有生我養我的爹孃,有你一脈相承的爺爺奶奶,之所以回老家,是為了看望年邁的爹孃,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感恩的心不能缺失。就像你一樣,等你將來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安家,這裡就成了你的老家,爹媽在這裡守著這個家,就如同你的爺爺奶奶現在守著你爸爸的老家一樣。

    這些話語平時是該給孩子講講了,即使他們年幼不懂,但是他們也會從你慎重嚴肅的表情中看出此事的重要性。那麼,對子女“孝道”的啟蒙也就有了嶄新的開端!

  • 2 # 有趣生活雜貨鋪

    現在的孩子,生活被學習和手機填滿了,回老家,可能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條件艱苦,沒有意思。

    農村生活原本應該是有泥巴,家禽,野果等“稀罕物”,但是現在的好多農村,也被手機和網際網路攻破了。

    如果孩子覺得回老家只是換個地方玩兒手機,跟不熟悉的親人尬聊,那麼對回老家可能就會有牴觸情緒。

    孩子應該學會尊老,孝敬長輩是美德,也是做人基本的準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的力量是偉大的。

    建議家長,少玩兒手機,放下工作,帶著孩子體驗。

    體驗鄉村生活,體驗與老人共享天倫之樂。可以跟孩子一起在老家動動手,做些孩子喜歡的飯菜,帶著孩子追憶一下大人的童年。

    祖輩的過分寵愛也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識,孩子尊重長輩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孝心是需要培養和教育才會產生的。以下建議供參考。

    1.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係。不能事事圍著孩子轉,要讓孩子知道祖輩和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裡逞強胡鬧。

    2.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孝敬的行為習慣。長輩疼愛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對於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和孝心的一些事還是要讓他們自己做。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分配給孩子具體的任務,如當祖輩身體不適時,讓孩子來照顧,要求孩子多說寬慰的話;讓孩子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

    3.父母自身要做尊重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長輩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3 # 心理菌

    什麼叫孝順?

    可能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大相同。

    有人覺得孝順就是每年過去看一趟;

    有人覺得孝順就是時時刻刻陪在身邊;

    有人覺得孝順就是把爸媽接到身邊一起過節;

    ………

    孩子覺得條件不好,不願意回老家,就扣上一個不孝順的帽子,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孝順不是非要受苦,孝順也不是非要忍耐。靠單方面的壓抑,這樣的孝順是不會長久的。如何孝順?可能需要結合自家的情況,還要考驗父母的智慧。

    單純說教“沒有爺爺奶奶,就沒有我,沒有我,就能有你嗎?”對現在的孩子是不管用的,要讓孩子回老家體會到樂趣,或者體會到責任。另外,還有一些老人從來沒有和孫輩在一起生活,所謂的親情停留在每週打電話上,想讓孩子們從血緣上自動產生親情,顯然不現實。

    生恩與養恩來自子輩對父輩的孺慕之情。強求孫輩,反而會帶來孫輩的反彈。這個問題是能靠“誘惑”孩子回老家,而不能靠打壓說教孩子回老家。

  • 4 # 阿娥你好

    孩子說的沒問題呀,因為老家不是孩子的出生地、成長地,說“不好玩,不想回去”是發自內心的真實表達,有抗拒是正常的,至於有沒有偏見,就看孩子爸爸聊起家鄉時態度是否積極有情意,媽媽迴應的態度是否溫和又包容,家中的細節對孩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家長平時早做些功課,比如講講溫曖的兒時記憶、有趣的童年往事、家鄉的風土人情、好吃的家鄉美食、好玩兒的家鄉民俗,這些回憶繫著感情、裹著往昔、伴著成長,是孩子平日裡接觸不到的新鮮事物,多講講,孩子雖然聽的懵懂,但父輩真摯的情感描述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有了熟識的感覺再加上好奇心起,肯定就不會過度抗拒了。

    “孝敬老人”還真不是能教出來的,情意是渾然天成的,感受到對方的好,願意用同樣的好回饋對方是真誠的情意,孩子在最初都是單純的,成人之所以變得複雜,是經歷太多的結果,用家鄉的好玩兒和有趣兒“勾引”孩子回鄉的興趣,既能闔家團圓又能開闊眼界,是趟很棒的旅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兩個美女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