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純野生科學家
-
2 # 蒼耳子78413762
你用了一個不同種族。這是可能的,如同人類,黃種白種黑人。但仍然為同種屬,不會出現什麼跨物種。如同魚不會變為哺乳類動物一樣。
-
3 # 太極寄暢
不會,因為物種的進化就是因為環境的生存狀態所決定的,這就好比你將同一片土地上的泥土分別放入兩個花瓶,再種上同樣的種子,只有Sunny、水份等等環境因素相同,那麼植物一定還是原來的植物,不會有差異。如我們常吃的一些無土栽培的蔬菜就是這種情形。
-
4 # 喻然恭請黃財神
生物的進化只是外形的演進,內在的思維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無始無終。兩個完全相同的環境裡會讓生物的外形自適應相同的感覺,溫度、溼度、飲食範圍甚至更進一步的生態文明都會讓生物的演化趨於相同。
而內在的思維是隨著生生世世的業力漂泊而來,至少先體現出前世的業因果來,再隨著思維自身的摸索,可上可下,可好可壞。思維方式是不會相同的,趨於人類的說法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同一類生物在相同的環境中,外形會由於物競天擇的原理基本趨於一致,也就不會進化成不同的生物。但無論何種生物的思維都會有所差異。
-
5 # 蛐蛐兒
首先,兩個完全隔絕但完全相同的環境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真的要做一個這樣的假設,那答案是有可能會,但不是肯定會變成兩個物種。
對於演化來說,根本的推動力是基因突變,外界環境對於突變基因進行選擇。把同一個物種分成兩個種群,這兩個種群的個體也會分別發生突變的,而且基因突變的速率基本是恆定的:1/1000到1/10000每世代每基因。這些突變所導致的不同性狀,也就是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一些是對生存有利的,就會使個體生存、繁殖的機會加大,這個性狀就會儲存下去,一些是對生存不利的,甚至是致死的,那這個突變出來的基因就會喪失。這樣一代一代下去,新的物種就形成了。這樣看上去,如果環境完全一樣,那兩個分開的種群產生不了兩個新物種。
但是突變出來的基因中,有益和有害的基因都是少數,絕大多數突變是中性的,即算不上有益也算不上有害。這樣的基因也有很大可能儲存下去,並逐漸積累,最終形成足夠大的差異,形成兩個不同的物種。
在物種形成過程中,除了環境選擇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性選擇,也就是雌性選擇雄性(大部分情況下如此,但是也有反過來的情況)的眼光決定了物種未來的走向。極樂鳥就是一個性選擇的好例子。不同極樂鳥有不同的顏色樣子炫酷的羽毛,這些羽毛對於它們在樹林中生存並沒有什麼幫助,那麼它們是怎麼演化出這樣的羽毛的呢?
極樂鳥的祖先是一種類似於烏鴉的小鳥,它們來到新幾內亞後,那裡食物充沛,而且天敵很少。於是“飽暖思淫慾”,它們大量的精力能量都被用來求偶繁殖。由於食物充沛生活容易,因此極樂鳥的孵卵育雛全是由雌鳥完成,雄鳥完全不參與,它們只需要不停地炫耀,交配。但是因為雌鳥要負責一切,因此它們選擇雄鳥的時候也就非常挑剔,只有符合它們要求,符合它們審美的雄鳥,才會獲得交配的權利。不同的雌鳥在選擇雄鳥時,它們的“審美”並不太一樣,這就使符合不同雌鳥“審美”的基因在不同個體中分別得到保留,隨著一代代的發展積累,極樂鳥就形成了現在的樣子。所以刨除環境的選擇,性選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環境完全相同,也很難保證雌性動物們的“審美”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說,在同樣的環境中,也是有可能出現不同物種的。
-
6 # 憂鬱的臺灣烏龜
時間長的話會演化出兩種不同的物種,而且事實上是一直在變,一般的環境變化不會導致生物體變化速率加快,而是會導致自然篩選加快(當時那種可以直接作用到基因的變化除外比如輻射加劇等)
-
7 # 終南山78963711
兩個完全隔絕卻又完全相同的環境,這不可能,一棵樹上兩片樹葉還不完全相同呢,其實你這個問題問的是進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問題。
那麼假設存在完全隔絕又完全相同的環境,一個物種演化時,由於基因突變,出現不同的個體,如果這種個體能在該環境生存下去,那麼基因就會被保留,演化時間久了,突變累積,就會分化出不同的物種。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環境是否寬鬆,能夠允許基因突變後不同的個體繼續生存下去,這也就是能夠解釋為什麼環境好的地方,物種種類密度高,環境不好的地方,物種種類密度低的原因了。
-
8 # 何處是家鄉
問題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外形移民的可行性。
外星移民早已經不是科幻了,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未來人類一定可以做到的,這裡面甚至有科學家、有政治領袖、有頂級商界精英……民間老百姓似乎不太在意,不過感覺也是相信者多。
沒查過資料,不知道要想使人類族群繁衍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人數?十萬?五十萬?反正感覺上,人數少了不行,否則要不了幾代人,就全部是親戚連著親戚。記得看過文章,說清朝皇帝結婚,最主要的政治聯姻物件就是八旗貴族和蒙古貴族。世世代代的聯姻,政治穩固性非常牢靠,但從咸豐開始就少子,直到宣統完全無子了,不得不說與近親婚姻有很大關係。
那外星移民需要多少人?同時還需要多少物作為移民者生存的基礎哪?比如改變移民星球的環境以適合人類生存,蓋房子、改良土壤、改良植物、改良動物、培養新微生物種群……總之一句話,需要人造出一個小地球來。
問題是,改造新環境的資源只能來自地球,地球還能夠有這麼多資源供人類如此開發嗎?
-
9 # 程式猿視角
即使初始條件完全相同,進化出兩類種群的機率為1。如果相同的條件導致相同的結果,必然陷入機械唯物主義的坑,導致宿命論的結果。根據量子理論,上帝是會擲骰子的。
-
10 # 毛大書說
必須要足夠長的時間,進化剪刀會把他們修剪成差異極大的物種。其中的變數有一下幾點:
1、生存環境差異
2、基因變異,基因變異有一定的隨機性
3、性選擇
回覆列表
科學愛好者報到!
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同一種生物,放在兩個相互隔離卻高度相似的環境中分別進化,即使再久,他們也還是同一個物種,只是變成兩個種群而已。
我喜歡貓,設想這樣一種情況:一個細長的大島上生活著幾百只貓,靠捕食昆蟲和鳥類、齧齒類動物為生。有一天地震了,大島中間塌陷,一分為二。這些貓從此生活在相隔數公里的兩座島上。貓不喜歡水,不會費力游泳去探親,所以兩島上的貓完全“生殖隔離”了。現在,不打擾它們,在不變的環境下給它們充足的時間演化。
一千年後,它們同時有了各自的“方言”;數萬年後,它們同時適應了群居生活和協同合作;數十萬年後,它們同時出現了文明的萌芽;數百萬年後,“喵星人”誕生!交通工具打破了“地理隔離”,到這時,兩島上的喵星人結婚,仍能生下完全健康的後代。
——(以上為回答,以下為腦洞)——
嫌無聊?好,加入個小變數看看:東島缺水。
在西島貓享受豐盛大餐的時候,東島貓正在因食物匱乏而犯愁。樹木枯萎,鳥兒不來了;草地沙化,昆蟲和鼠類越來越少。為了生存,東島貓必須改變食性來適應新環境,它們盯上了一種以前根本看不上的食物——海灣裡的魚。大多貓討厭水,只在岸邊揮爪撈小魚。但有一個家族特立獨行,它們選擇潛入水中追捕大魚,並因此獲得了更多的食物。幾千年後,撈小魚的東島貓日漸稀少,逐漸走向滅絕,而潛水東島貓家族繁榮昌盛,霸佔全島;幾萬年後,潛水貓發生變異,它們長出了防水的皮毛和內眼瞼、耳朵變小以減小阻力、腳爪和尾巴更加扁平、心臟和肺部變得更大……沒有發生突變的家族根本競爭不過,逐漸消亡了;幾十萬年後,它們已經完全適應了海洋生活,只是在繁殖期才回到陸地;百萬年後,它們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新物種了,即使與西島貓結合,也不會產下後代。
生物的進化是一個淘汰的過程,不是“我要進化出長脖子當長頸鹿”,而是“我恰好突變出了長脖子,正好適應了新的環境,所以我族活下來了,其它族群餓死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前一半對,後一半應該改成“幸者生存”。
我是科學愛好者章北海,拋棄繁複的計算公式,拒絕無聊的堆砌資料,讓科學變得簡單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