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沃克特爾
-
2 # 34個代表
先說結論漢族奉之為聖山的崑崙山百分百不會是目前地理上的崑崙山。
別的不說,就是現在,崑崙山區也是人跡罕至,更別說幾千年前的古人。漢族的神話故事一般起源於人口眾多文化發達的地區,比如石敢當,白蛇傳,愚公移山,八仙過海這些神話故事無不如此,而現在的崑崙山一代歷史上就不是人口聚居區,缺少產生神話的土壤。
再說中國地名有時候會有變化,甚至是變化極大。比如徐州地名一開始出現是作為省級單位,且治所位於山東,而現在則成為了江蘇的一個地級市。而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南遷漢人直接把蘭陵的地名從山東臨沂一代搬到江蘇常州一帶。所以說就有一種可能,以前本來已經有一座叫崑崙的山,此處的人們因種種原因進行了遷徙,借用了崑崙之名來命名後來遇見的這座崑崙山。比如現在山東淄博就有一座崑崙山,山下還有崑崙鎮,此地與崑崙有關的地名不少。甚至煙臺還有座有崑崙山繁體字寫法極為相似的昆嵛山。這些更有可能是神話傳說中崑崙山的原型。
當然最大可能,那就是崑崙山本就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神山,現實中不存在,就和三山五嶽裡的三山蓬萊瀛洲方丈一樣。崑崙山不存在於現實天地之間,只是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反映了人們的豐富想象,是一座存在於藝術中的神山。
-
3 # kentnb
地球冰河時期,人類存活下來的數量極少。由於塔里木盆地氣溫高,是當時人類活動的聚居區之一。隨著地球氣溫升高,人類數量暴增,人口沿著塔里木河的上下游擴散。崑崙山是塔里木河的源頭,河水養活了人類,崑崙山成為人類神聖的地方。古代,該河一直流向中亞,黑頭人擴散到亞洲的各大流域。
後來,氣溫不斷上升,塔里木盆地成為沙漠,人口大量減少,而長江、黃河流域成為人類的聚居區。那些傳說流傳至今,崑崙山成為所有人類的聖山。中國稱為女媧造人,聖經稱為上帝造人,其實,他們指的是同一個地方。現在中亞、西亞人種不同,是因為他們被滅亡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古國,人滅種,文明斷絕。唯一中國仍是黑頭人,文明延續至今。總之,崑崙山是最近一次冰河時期人類的生命之源。
-
4 # 老劉傳文化
漢族名字未出現前,華夏族名未形成前,我們先民就從崑崙山一路向東擴充套件,才有了炎帝,黃帝部落。但要明白一點,現在的崑崙山是清朝命名的,不是山海經的崑崙山。
另一說法,古代文字豎寫,崑崙可能是巴比侖之誤!
-
5 # snower4
首先從漢朝以後,有實力的幾個王朝就一直在經營西域的,不周山就在崑崙的西面,而且哪裡還有大海,應該是在板塊移動前的事。
-
6 # 太興真人
現在的崑崙山並不是古代的崑崙山,山海經的崑崙山應該在黃土高原一帶,因為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從黃土高原來到華北平原,華夏民族進入階級社會,建立了國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祖先的發祥地已經模糊不清,他們從傳說中給子女講故事,就會提到黃土高原,所謂崑崙,與混沌世界一樣,況且現在的崑崙山是明朝以後道教的叫法,具有神話色彩,那裡海拔高四千米以上,人類根本無法生存,因此要考證上古時代的崑崙山還是離不開黃土高原。
-
7 # 黃柯987
崑崙山其實就是埃及金字塔(所以山海經裡說崑崙山周邊是大海和沙漠),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有些密切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一體的,所以良渚古城和同時代的埃及才有那麼多相似的文物出土。中國尊崑崙山為聖山,實際上是一些人對祖先生活過的地方的追憶。
-
8 # elDiosTuyo
這麼說吧 西方大都有方舟 所以史料前洪水應該存在 中國有大禹治水 那麼大洪水應該是真的 少部分人活了下來或者逃亡往高原 洪水退後 或者 人們從高原下來 治理剩下的泛濫河流…
換個角度 假設人類起源是真的 也是從非洲遷徙過來 那麼也是從西部往東部
前面說的印度聖山也是在高原 也許也是大洪水時代 印度人也是從青藏高原下去的
-
9 # lmeng008
中國古代漢族所說的崑崙山是想象中的神山。現在你說的崑崙山是後來發現後以神山命名的。不是一碼事。好多人莫名激動。現在的崑崙山肯定是中國的。
-
10 # 黃寧爸爸
崑崙山自古都是神話傳說,只是明清後,中中國人的活動範圍變大,認知範圍擴大,逐步認識到現在的位置有一座高大連綿的大山,就與神話傳說結合,把它當做傳說中的崑崙
-
11 # 碧山雲開
崑崙山之所以被奉為聖山,是因為華夏子孫與崑崙山的淵源很深。崑崙山有兩種指代,一個現實中可以找到的,一個是神話傳說中不能確定具體位置。
現實的崑崙山——今天地圖上的崑崙山脈,漢朝時候開始有的稱呼。命名的理由也是根據傳說而來,距今約二千年。
神話傳說裡的崑崙山——是中國神話傳說裡王母娘娘(西王母)的居住的地方。崑崙《山海經》裡多次出現,並且非常重要。描述的位置只知道在西邊,具體指哪沒有定論。不過崑崙山這個稱呼年代非常久遠了:可能在夏朝的時候就有“崑崙山”這個名稱,就是四五千年前。
傳說中出現的“崑崙山”的名稱比現在地理上的崑崙山的名稱要早幾千年。
因此,崑崙山被視為華夏人們心中的聖山。不僅僅是現在,在幾千年前的時候,華夏祖先就已經把崑崙山視作聖地。
後世的人們,對於神話中的崑崙山逐漸陌生,對於地圖上崑崙山越來越熟悉。有些甚至分不清,以為傳說中崑崙山指的現實中的崑崙山。這種誤解一直在影響人們的認知,至於今天,因為傳說的不可考證,只好暫時將能找到的崑崙山作為寄託。現實的崑崙與傳說中的崑崙合二為一。所以出現了你說的情況,“漢族自古以來都將其奉為聖山?”
-
12 # 沉睡的天堂
我認為,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最早的關於的崑崙這個說法,不是形容這座山的,是人們的幻想,後來在西邊發現真有一座大山,和自己想的一樣,就給他命名為崑崙。就像亞馬遜人,這是希臘人臆想的,後來新航路開闢,西方人發現了南美洲,就把這個名字按給他們了。
第二種。按照全球通史說法,中國早期文明,夏商周三代,還有更早的時候,是不斷有“蠻族”從中東,中亞向東遷移的並且最終與本土部族結合,建立了商朝,證據就是夏朝的缺失和商朝青銅器的高度發達。
那麼在這個遷移過程中,崑崙山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標,也是代表了自己的“家鄉”方向,當然可以成為聖山。而崑崙山對於遷徙的人類來說實在險峻,崑崙山高二千五百里,日月相避隱為光明 也就可以理解了,那麼高的一座山,翻過去可真不容易。
-
13 # jishizi
崑崙山被古代人認為是神仙、奇珍異獸居住的地方,是非常神聖的。從商周開始,文獻和我們發現的金文、甲骨文都有對崑崙山崇拜的記載。特別是到了秦漢時期,由於‘皇天后土’的概念,特別是秦時期‘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人們就把崑崙山作為皇權的象徵,代表江山社稷。”
《山海經》裡面關於夏王朝的記載:
(1)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啟。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
(2)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
(3)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由是觀之,崑崙雖然離中原遠,但從傳說中可以看出,它卻與華夏文化有緊密聯絡,崑崙山是新疆青海西藏的崑崙山,是華夏民族的根。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不間斷的傳承至今,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崑崙山這個看似虛無,其實真實存在的天然屏障保護東方,免遭來自西方一帶的文化侵略。
傳說當地的居民都不敢上山,以前有一位居民帶著一群羊到山上的戈壁灘吃草,結果沒草,慢慢天又黑了,牧羊人和羊第二天被發現死在戈壁灘上,他寧願餓死都不去那個牧草茂盛而寂靜的崑崙峽谷中,到底是為什麼讓他這麼害怕。那個峽谷中在居民空中稱作死亡谷,遍地是野狼皮和動物的屍體,傳遞出一股死亡的氣息。1983年一群青海阿拉爾牧場的一直馬闖進了峽谷中吃草就再也沒有出來過,於是牧場主人進山尋馬,後來他的屍體在一座山上被發現,死狀瘮人,衣服破碎瞳孔放大,手裡還握著獵槍,可疑的是身上竟然沒有一絲傷痕。
-
14 # 楊秦學歷史
從氏族時代到封建國家時代的夏商周,“國家大事,唯祭與戎”。華夏族的傳統一直沒變過,凡大型國家祭祀,都是由族長或皇帝先祭天地再祭祖宗的,從來沒有祭過什麼聖山。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只有祖先崇拜,從來沒有國家意義上的神仙崇拜。華夏的原始宗教是用來解釋無法理解的事情、表達對未知的恐懼、寄託美好願望用的,後期逐漸演變成精神安慰與愚弄人心用。
天有十日而肆虐,后羿射九存一;唯一的太陽為禍人間,夸父拼死追逐欲控制它。
對被華夏族視為天地一部分的太陽尚且如此,何況各路神仙?
按山海經的說法,崑崙好像是華夏族的發源地。按道教典籍和民間傳說,崑崙是西王母和道教的幾位大神的道場所在。
山海經所指的崑崙山究竟在哪裡,一直眾說紛紜;幾位神仙的道場幾千年來也一直沒有確切的地址。
典籍和傳說的崑崙山只是文化意義上的崑崙,並不真的是指如今的崑崙山脈一帶。所謂的聖山,就是因為崑崙山一帶一直不在漢人的聚居區內,虛無縹緲之地,才是神仙所在嘛。 -
15 # 墨韻淺月0312
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我認為是有一點問題的。
在中國,山從來都不是指單純的山,更多的,山是一種文化的載體。
我們最早接觸 “崑崙” 二字,大概是從神話開始的。神話中比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蟠桃盛會...... 這些流傳下來的神話都和 “崑崙” 有關,所以它被認為是炎黃子孫的發源地。不過,神話中的 ”崑崙“ 並不是如今現實中的崑崙山,現實中的崑崙山,指的是被稱為 “萬山之祖” 的崑崙山脈!
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 “龍脈之祖” ,足以見得崑崙山的顯赫地位。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 ——李白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崑崙不是山,是祭壇。“社祭崑崙”。崑崙是指社祭時所用的祭壇,所以稱 “崑崙壇”。祭壇有著極為神聖的地位,是能夠通天地神靈的。因為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很多都和 “崑崙” 有關,即使神話中的崑崙山並非此崑崙山,但是一代一代傳下來,自然也就將二者混為一談了。“崑崙山” 也就因此被認為是聖山,是炎黃子孫的起源。
崑崙是大地的中央。古人認為崑崙是大地的中央。根據《地統書 • 括地象》記載:地中央曰崑崙,又云其東南方五千裡曰神州。“天地中央” ,這麼霸氣的名字,當然也只有天地神靈才配居住在這裡,所以 “聖山” 中的 “聖” 可能也有神聖的意思。
漢藏同源據說漢族和藏族本是一個祖先,即西北地區的先羌,又叫古羌。祖先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東遷,逐漸成了今天的漢族;另一部分西遷,逐漸成了今天的藏族以及其他民族。曾經古羌人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上游,而崑崙山脈的東段恰好在他們的生活範圍內的西部,所以祖先在崑崙山一帶生活過,所以也就有了 “聖山” 這個名字。
我比較認同的是第三種說法,雖然在崑崙山沒有一個漢族的人生存過,但是漢族人的祖先古羌人曾經在這一帶生活過,崑崙山是古羌人的聚居區,這些古羌人中的一部分人後來東遷成為漢族人民,也就相當於漢族人在崑崙山聚居過了,它也因此被奉為 “聖山”。
-
16 # 秣陵校尉
首先,這個提問的立足點有點問題!
我們不得不把“漢族”這個稱謂先捋清楚。
劉邦建立的大漢帝國太神武,不僅僅統治時間長,前後400多年,武力值還特別高,周邊的小兄弟幾乎全被打趴下了!雖然漢帝國滅亡了,但是“漢族”作為對一個族群的稱謂,一直延續了下來。
也就是說,漢族這個稱謂,是從漢朝才有的!(公元前202年開始)
那麼問題又來了!
漢朝之前的秦人,算不算漢族?漢承秦制,文字、語言、度量衡,都是用秦人的,秦人可以算是漢族的正朔了!秦人從哪裡來?西邊!甘肅天水一代。
秦人之前的周人,算不算漢族呢?周人-秦人-漢人,一脈相承,幾時曾割裂過?文王、武王、周公、姜尚、李聃、孔丘、孟軻,他們都是周人,他們不是漢族?他們是漢族的祖先!周人又是從哪裡來?還是西邊,甘肅那一帶!
周人六遷,從周人祖先公劉開始,周人六次遷徙,才逐漸在我們熟悉的地方定居下來。公劉之前呢?沒記錄!但是沒記錄不等於沒有!
中亞大草原,遊牧民族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四處遷徙,他們把看到的、體驗到的,烙在民族的記憶中,口口相傳,世代傳唱,直到他們遇到水草豐腴之所,定居下來,成為農耕文明,再用文字,把傳唱寫下來,變成神話!也許我們民族祖先的一支,就是從中亞來!
這也能解釋我們民族的神話裡,有這麼多關於萬里之外崑崙山的描寫和記錄。
他肯定是有很重要的正事要做,極有可能是--祭祖!
或許有人開罵了:一派胡言!純屬臆測,沒有史實為依據。嗯,確實只是推測,沒有史實,不過,你反駁我,有史實嗎?你也沒有!
但是好吧,我退一步,從現在開始,我就依史實為依據,從漢朝寫起!
之所以不厭其煩列出姓名,是想讓大家看看,這些名字是不是似曾相識?今天,叫韓宣的,叫孫建的,可能大有人在!這十位青史留名的人,是我們兩千多年前的祖先!
沒錯,從漢族這個稱謂出現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崑崙山腳下縱橫馳騁,繁衍生息了!2000多年,還不夠古?放眼世界看看,那時生活的民族,現在還存在幾個?
今天,烏孫人何在?大宛人何在?且末人何在?康居人何在?他們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無影無蹤,但是我們還在!還在崑崙山腳下。
是的,崑崙山是我們的聖山,是萬山之祖,是中華龍脈!
幾乎所有上古流傳的創世神話,都與崑崙山有關。
盤古在這裡開天地。
女媧在這裡煉石補天。
共工在這裡怒觸不周山。
精衛在這裡揀石填海。
伏羲在這裡創龍圖。
西王母在這裡宴賓客。
我們民族的記憶中,有崑崙山深深的烙印!所以,崑崙山是我們民族的第一神山! -
17 # 秦客逸民
崑崙山不是漢人聚居地,但卻是華人聚居地。漢人出現的晚,華人出現的早。最早見於記載的是黃帝曾建都於崑崙山下,這個《穆天子傳》和先秦諸子都有說法。
在《禹貢》裡面,九州中的雍州,西至崑崙、流沙。流沙就是指塔克拉瑪干沙漠,因為中國境內其他的沙漠都不是流動性沙漠。在《穆天子傳》裡面,甘肅、內蒙西部的沙漠不叫流沙,叫沙衍。
在商朝後期的時候,周國已經開始了翦商計劃。第一步就是派遣女婿和長子到邊疆建國,長子派到江東建立吳國,女婿派到崑崙山下建立赤烏國。
周穆王的時候,曾率領大軍西巡,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到崑崙山下,尋找黃帝的故宮廢墟,最後找到了。找到之後舉行了祭祖大典。
秦朝的疆域沒有達到崑崙,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漢朝在秦朝版圖的基礎上,向西進軍,拿下了整個崑崙山脈,隨後在新疆設立使者校尉和屯田校尉,在青海設立護羌校尉,並將青海湖以東劃屬金城郡和隴西郡。當時西藏稱為發羌,羌為姜姓之別,是炎帝苗裔。
在漢朝的時候,新疆的南疆區域,人種和土產跟漢朝內地都頗為相似,只是服裝不太一樣。當時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的服飾跟大宛國相似。那個時候,蔥嶺和天山南脈,是人種的分界線,蔥嶺以東、天山以南都是東亞人種。而自伊犁以北,蔥嶺以西是歐羅巴人種,史稱“深目高鼻”。伊犁地區當時是烏孫國的中心區域,人種跟伊朗人相似。
維族不是新疆的原住居民,羌族是青海的原住居民之一。維族原本是西伯利亞民族,在突厥滅亡後逐漸入主蒙古高原,後來被堅昆族,也就是吉爾吉斯族打敗,被迫向西南遷徙,遷到了新疆。
華夏民族,尤其是炎黃部族,很有可能是從西部遷入中原的民族。炎黃二部,一開始並不是在中原生活,而是在南疆和青海生活。南疆那時候綠洲眾多,羅布泊水量充足,方圓數百里,塔里木河也水量充足。
青海的唐古拉山,在漢朝及以前,稱為析支山。析支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分出眾多支流的意思,另一個是分出眾多氏族的意思。
黃河的源頭是崑崙山,長江的源頭是析支山,這兩個山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炎帝在析支山,黃帝在崑崙山。漢朝時在崑崙山北麓發現的系列城邦,風土人情跟中原頗為相似,很有可能這些城邦就是黃帝東遷後留下的遺民。
-
18 # 槐蔭樹下的老曹
首先我們要弄懂“崑崙”這個名稱的含意。
昆,就是在烈日下一起勞動的奴隸;侖,就是用典冊記載口頭傳說。
兩個字聯合起來,意思就是奴隸們口頭傳說的歷史。
那麼歷史上,誰是奴隸呢?
歷史上,共工氏部族,就是祝融氏部族的奴隸。
共工和昆一樣,都是奴隸的意思。
只不過,昆是農業生產性的奴隸,共工是手工業生產性的奴隸。
而祝融,就是統治者,奴隸主的意思。
《三皇本紀》記載: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由此,燧人氏就轉變為共工氏或者昆,庖犧氏就轉變為祝融氏。
這段歷史,對應的是7000多年前的伏羲女媧時代。
伏羲氏就是庖犧氏,是趙寶溝文化的主人。
燧人氏和共工氏,就是中原地區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的主人。
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就是趙寶溝文化入侵中原,征服了中原地區的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裡面的龍、虎、鹿,以及星象文化,都表明,距今6400年左右,趙寶溝文化入侵過中原。
但是,庖犧氏入主中原之後,“木德王,注春令,都於陳,東封泰山”,然後,“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所以,共工氏部族在被統治一百一十一年之後,重新獲得了獨立。
但是,他們的這個共工氏的名號,從此,卻保留下來。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在這個記載中,共工和崑崙,就聯絡在一起了。
相繇,是共工氏部族中的一個部落。
他們的圖騰,為蛇身人首。他們靠打獵為生,跑遍九州。
大禹消滅了這個部落,將他們的主要落腳點,作為洩洪區。
洩洪區裡,還有山峰,共工氏(群帝)在上面建立神龕(臺)。
這個神龕(臺),在崑崙的北面。
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就是說,共工氏部族的神山,在“奴隸們口頭傳說的歷史”之北部。
由此可知,“崑崙”,這個本意是指“奴隸們口頭傳說的歷史”的名稱,其真實的意思,就是指共工氏部族所生活的華北平原地區。
而共工氏部族的神山(臺),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北嶽恆山”。
《山海經·大荒北經》又記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女魃和相繇一樣,也是個專門打獵,不事農業生產的部落,還處在母系社會。
因為共工氏部族,不准她們到共工氏部族的神山上去打獵,她們就懷恨在心。
到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發生的時候,共工氏部族的友軍蚩尤氏,到河北幫助炎帝和夸父(共工氏部族首領)作戰。
而黃帝(實際不是黃帝,而是金天氏)的援軍應龍(朱襄氏,凌家灘文化的主人)也從巢湖流域,趕到河北參戰。
由於蚩尤氏和應龍,都是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到異域作戰,都不熟悉當地的地形,這就給了常年在當地以打獵為生的女魃部落,體現自己價值的機會。
因為女魃部落仇恨共工氏部族,她們就投靠黃帝(金天氏),而黃帝(金天氏)就派他們去協助應龍部隊,給應龍部隊當嚮導。
結果,女魃部落就乘著風雨大作的時候,帶領應龍部隊奇襲蚩尤氏,從而創造出一段流傳千古的神話。
在這個記載裡,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其中,昆之山,就是共工(奴隸)氏部族的山,有共工之臺,就是有共工氏部族的神山。就是共工氏部族所在的山區,有共工氏部族的神山。
所以,崑崙山,就是河北北部,包括北嶽恆山在內的一片山區。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這個相柳和前面的相繇,應該是同一個部落。
他們和女魃部落一樣,是兩個狩獵性的部落。
他們在共工氏部族的領地裡生活,卻不屬於共工氏部族。
他們不敢到北方的山上去打獵。
因為,那裡有共工氏部族敬奉神靈的神龕。
這個記載裡的“崑崙”,也是指華北平原,而眾帝之臺,共工之臺,就是指北嶽恆山。
所以,遠古時代的崑崙山,應該是指華北平原北部的,以北嶽恆山為中心的一片山區。
它們是共工氏部族的居地。
後來,隨著共工氏部族的屢次戰敗,他們就一次又一次地向西遷移。
而他們所到之處,就都會被稱為崑崙。
這就有了後來《竹書紀年》上的記載:“十七年,王(周穆王)西征,至崑崙丘,見西王母。”
最後,我們回到題目的問答:
崑崙山一帶自古都不是漢人的聚居區,為什麼漢族自古以來,都將其奉為聖山?
這裡的崑崙山,應該不是指我們現世的崑崙山,而是指周穆王西征時,所到達的甘肅、新疆一帶的山脈。
而且,當時,是稱為崑崙丘,不是稱為崑崙山;也就是說,那裡是可以供人類生活繁衍的。
由於“崑崙”二字,帶著共工氏部族的遠古記憶,而共工氏部族,並不是全部都逃往了西方,他們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還是留下來,成為了今天的漢族中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的漢人,一聽到“崑崙”二字,就還是感到神聖。
-
19 # 璟潤法務趙豔清
崑崙山,號萬神之山,百神聚集,仙氣凜然,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山嶽圖騰。《山海經·西山經》雲:“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魂魂。”便是形容崑崙山的魏巍氣勢。
我們都知道,華夏文明發源於中原地區,但是崑崙山位於中國西部,古時稱西域。他是如何成為中國萬神之山、龍脈之祖的呢?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圖片
上古時期的崑崙山,也叫做“崑崙丘”,它的外形像是一根柱子直通天空,而且對應的正是北斗星。在古代,北斗星也是非常神祕的存在。中國最早的西漢讖緯之書《魚龍河圖》,把崑崙稱為“帝之下都”、“萬神之所在”、“天中抵柱”。在神話中,崑崙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由陸吾神掌管。陸吾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立在崑崙山上遙望東方。
崑崙山的仙主,正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海內北經》說她住在崑崙虛北,這裡有瑤池仙境、蟠桃林,還有很多天兵天將一直在守護這座神山。西王母號稱華夏第一女神,掌管所有女仙,自然少不了很多女神仙前來向西王母彙報工作。因此,傳說中的崑崙山,不點也不像現在那樣高不可攀、寒冷刺骨、令人敬畏和神祕,反而終年神來仙往,熱鬧不凡。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崑崙山具有崇高的地位,世上再也沒有第二個地方可比。那麼,遠離中原地區數千裡之外的崑崙山,如何成為華夏龍脈之祖、中國第一神山的?
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加上缺少各種測量工具和探險裝備,古人們自然難以接近兩大河流的真正源頭。但是,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這兩條母親河的源頭,蜿蜒千里,似乎都指向當時人類認知中最高的山——崑崙。
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古時候人類對於文明的認知,只能來自於神話與傳說。而眾多古籍顯示,中國最古老的神話,似乎也是從崑崙山開篇的,《山海經》也是最早對崑崙諸神和地理進行了記載和描述的。
-
20 # 枯夢道人
自古華夏所在天人相和,山高與天近(天虛地實)。地理上崑崙實際上指整個青藏高原,對應人生眾神駐地的“腦府”,又以太行為任脈、秦嶺為督脈。
回覆列表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是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辭人屈原《離騷》中的一句。傳說中,周穆王駕冕西巡,與西王母相會於天池,曾旅覽崑崙,並接受西王母贈送的和田玉,車載而歸。最早的關於崑崙山的記載,出自《山海經》,“三墳五典”對崑崙山也多有記裁。
“漢人”的稱謂,源自漢朝時以匈奴為主的其它少數民族,對中原大漢王朝居民的統稱。所以,比之中國悠久的歷史,“漢人”的稱呼、提法,是很晚的事。中華民族的先祖伏羲,相傳生於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伏羲氏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也是中華民族“共祖”。《易經》中有關“鬼方”的記載中,有關歷史學家考證,“鬼方”多指陝甘的北方、西北方和西方。
即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原始的先民最早期是廣泛的生存、生活和活躍於現今中國的西北高原和山區一帶的。伏羲部落曾長期生活,並廣泛分佈於以甘肅為主的祁連山和秦嶺等廣袤的西北地域,直至到伏羲帶部落沿河東進以前,中華民族人口分佈的重心和中心地域,不是目前、也不是周朝、更不是漢代及之後歷代中原王朝的人口分佈的重心和中心地域,而是源自當今中國的西北高原和廣大的山區。
我們知道,中國所有的先民們都是原始的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為生的原始移動部落。炎黃時代的炎帝,才開始逐步發展農業,炎帝又號稱“神農氏”,炎黃大戰、炎黃部落合併後,中原的農業才得以不斷的發展。而現今發達的江、浙、滬一帶,即江南的開發就已經是周朝和春秋時期了。我們可以肯定,任何民族的原始社會,都是一個相當漫長而人口又廣泛遷移的歷史時代。因此,中國、中華民族的原始先民們,早期一定是有人,甚至有部族、部落,曾到過崑崙山或在崑崙山附近的地域生活過的。
崑崙山號稱中國“萬山之祖”,漢人、漢朝先民也只是中華民族原始先民的一支,僅僅因為進入農業、農耕時代較中華民族原始先民的其它支脈更早一些。但漢人的先民仍然只是中國原始先民的一支,區別只是他們較早地進入中原、進入農耕時代。故此,認為“崑崙山一帶自古都不是漢人的聚居區”,或這一提法,是不符合人類社會和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遠古原始部落生存、生活、移動和發展的歷史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漢人、漢族的原始部落先祖們,歷史上曾經在崑崙山及其附近一帶長期的生活,所以才有口口相傳、代代賡傳的將崑崙山奉為聖山,並封為“萬山之祖”。並由此而在《山海經》、“三墳五典”、“穆王西巡”中留下了歷史的記憶和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