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隱茶院
-
2 # 山石言茶
怎樣辨別一款茶的年份?
一款茶除去它的外包裝等資訊,僅靠品評能不能確定它的年份?
作為一名骨灰級老茶鬼,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確定它的具體年份是不可能的,比如是10年還是15年。
但根據這款茶沖泡出來的滋味、湯色、葉底,再結合其工藝特點,是可以推算它的大概年份的。
這種辨別能力:
是需要巨量品飲經驗積累
再透過對茶的特徵理解
進行邏輯推匯出其年份範圍
普洱:普洱生茶辨別其年份往往依據幹茶(毫)顏色、香氣、湯色和滋味。
小於5年:幹茶毫色白轉淺黃,湯色綠黃,清香轉花香,頗有鮮爽感,帶梅子味,飲用有寒涼感。
5-10年:幹茶毫色轉黃,湯色橙黃,花香轉蜜香,茶湯有醇滑感,飲用依然有薄薄的寒涼感。
10~15年:幹茶毫色顯金黃,香氣中帶有輕微陳香,果蜜香顯,湯色紅橙,滋味醇滑。
15~20年:幹茶毫色轉橙紅色,香氣中陳香顯,木香顯,湯色轉橙紅,滋味顯陳醇。
黑茶(以熟普為例):黑茶存放的年份越久,其渥堆味越弱,湯色則越亮透。
工藝和存放適宜的黑茶,1--5年內渥堆為逐漸轉弱;5--10年內陳味顯,伴之有微微的渥堆味,茶湯紅濃亮;10—15年,木香或棗香,茶湯紅豔亮;15以上的老茶初現荷香或糯香或藥香,茶湯紅豔透亮。
烏龍茶:烏龍茶分閩北烏龍、閩南烏龍、鳳凰單叢、臺灣烏龍,其特點各有不同。
以鐵觀音為代表的閩南烏龍和臺灣烏龍,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是輕發酵、電焙輕火的茶。這種茶基本都是當年或隔年,時間再長一點就返青了。
閩北烏龍,也就是巖茶,大紅袍是巖茶的其中一種。
巖茶前5年的年份是比較容易判斷的,6至10年、11年至20年的可以判斷範圍,不能判斷具體年份。復焙過的茶要看的因素太多,極難判斷。
巖茶是烏龍茶工藝裡最講究焙火,也根據火功程度分類為輕火、中火、足火三種。根據它製作的火候,很容易判出它的年份。下面的經驗是建立在倉儲條件非常好的基礎上的。
巖茶年份是透過喝來感受火功香,根據火功香(火氣)大小來推斷時間和年份。
輕火的巖茶可以透過茶湯和葉底準確判斷出來,其沖泡出來的茶湯橙黃或金黃色,沖泡後的葉底綠葉紅鑲邊。
輕火茶最後一道焙火工序正常在8月至10月之間,完全褪火的時間需要一年或以上。當年茶飲用時可感受到明顯的火功香,甚至於有麻舌的感覺;第二年茶,火功香轉弱,花香初顯;第三年後,輕火茶則是開始出現返青或者反酸的現象,同時也會陳味顯現。
中火的巖茶,其幹茶烏潤、沖泡出來的茶湯橙紅明亮,葉底色紅褐。存放1年後依然會有較輕的火氣,2年還會微微剩餘一點火氣,第3年出火氣褪完後香醇水柔。
足火的巖茶,要放夠4年才能完全褪火,最少也要3年才能下喉。足火巖茶很易辨認,茶湯紅濃透亮,葉底烏潤且展開度差。到第六年會出現酸化,接著逐步轉陳,茶湯更加醇厚。
鳳凰單叢目前在市場流通的茶,絕大部分都是電焙輕火,這種電焙輕火的茶基本都只能存放兩年。
傳統炭焙的高質量單叢很少能流通到市場上,這種茶理論上是可以在較長的年份內越陳越香的,可以借鑑巖茶的方式來判斷。
白茶:銀針多為當年銷。白牡丹、壽眉、貢眉可透過看幹茶顏色、湯色和口感判斷,顏色越深則年份越久,湯感更醇。
新茶(1-2年),幹茶的顏色以綠色為主,茶湯是淺黃色,口感鮮爽。
陳茶(3-5年),幹茶的顏色轉變為黃色,茶湯是黃色,香氣是淡淡的花香和木香結合,口感鮮爽醇滑。
老茶(5-7年),幹茶是顏色褐變,可有木質香和淡淡的藥香,茶湯顏色是橙黃,口感稠滑甜醇。
綠茶:對比於當年茶,陳年綠茶會因葉綠素脫鎂而使幹茶表面變黃,隨著年份增加顏色加深,光澤度變弱。
若是放冰箱進行低溫儲存,多年後取出依然跟新的一樣,則難以辨認;若是放入錫罐進行密封儲存,很少開啟接觸空氣,亦難以辨認。
紅茶:紅茶大多是以喝香甜醇爽為主,市面上的紅茶多為新茶,且是機械化生產,乾燥方式多為採用熱風烘乾機,大部分不能久存,從第2年開始會出現陳味更甚者會有潮味。
如倉儲和乾燥到位的有年份紅茶,年份越老茶香氣會越弱,滋味會呈現果酸的口感。對於曬紅的辨別,則聞其是否有Sunny味,滋味頗似老生普。唯有傳統炭焙的紅茶才經久耐存、品質優良。
回覆列表
判斷普洱茶10和15年的存放期,以2019年來推算,也就是2009年和2004年的區別。這對真茶友來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
次新茶與中期茶,在5年跨度上,無論湯色、香氣、口感、韻味都非常容易區分。
尤其是雲南國營廠家的普洱茶,2005年起才普遍在包裝上使用年份標識,2006年起普遍採用QS標誌,而2004年還處在有機標誌時代,這是新茶友判斷時間跨度的一個硬指標,當然這是在不仿老造假的前提下。
更上一層樓的入門茶友,是能判斷各地不同倉儲環境陳放出來的不同年份茶,比如:廣東倉、雲南倉、北方倉、江南倉、港臺倉、大馬倉等……
這就需要一定的專業盲品基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