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乾上九
-
2 # 教學課堂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老師只有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敏銳地感受學生心理的變化,與他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成為他們成長的輔導者、傾聽者和分享者,成為學生們最信任的人。
我們常說教師應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但良師易做,益友難當。作為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還要善於察言觀色,像朋友一樣瞭解他們的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個性格活潑、經常笑聲朗朗的學生,突然默不作聲、悶悶不樂起來;一個做事專注,學習認真投入的學生,突然有天看上去卻目光遊離,打不起精神來等等。這時候需要班主任及時與學生“隨意”談心,這種沒有教育目的的談心或者說是聊天,是我們班主任走進學生心靈,建立感情,達成信任的一種有效途徑,再不意地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益友。
總而言之,只要教師懷要一顆親近學生的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多從微觀入手,處處留意,適時交流,主動傾聽,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以滿腔熱忱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催其猛醒,促其奮進,那麼,愛、嚴、勤就會有方向性,就會真正落實到實處。
-
3 # 中國幼兒教育線上
這個問題非常好,也很大,也是目前我們教學理論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所關注的一個關鍵問題。
第一、“教師”。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先傳道,而後授業解惑。此就表述了教師的3個重要工作內容。
1、核心人格的建立。
2、核心知識技能的建立
3、回答核心人格建立和核心技能建立中疑惑,糾正錯誤。
先成人,後成材。
核心人格建立,高於核心技能建立。
何謂人格?個人在社交環境社交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
何謂核心人格?我個人認為在基於法律,遵從道德標準的情況下使個人在社交過程中和諧,被社交環境所接受和認可的人格就是核心人格。
第二、“孩子”。
常有人說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
三歲前,幼兒腦域未發育成熟,未具備資料分析判斷能力,此時孩子表現的非常聽話,你怎麼說,他怎麼做。幼兒良好的指令回執能力,專注力,規則意識等,行為規範就是在此時期建立,我把此時期叫做幼兒的行為“資訊輸入期”。此時,幼兒教育多體現於家庭教育。
三歲後,隨著大腦的發育發展,幼兒具備了分析能力,可以在腦域中調取之前輸入的行為規範資訊並在同類事物中形成自己正確判斷與分析,此時,是建立幼兒良好三觀的的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多半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每天不斷的追著家長老師問“為什麼”,那麼這個階段也就是幼兒核心人格的建立期。在這個階段,良好的引導,就能建立孩子健全的核心人格。我把這個時期的叫做“資訊調取分析執行期”
第三、“幼小的心靈健康成長”。
在三歲時,無數家長頭痛,說孩子開始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所謂叛逆期,只是我們之前的家庭教育細節未落實到位。每一個無論是三歲的叛逆期還是11-14歲的青春叛逆期,其實都只是我們的教育點與幼兒認知的衝突。
舉例說明:一個幼兒,在三歲前,扇了自己媽媽的臉一巴掌。此刻大部分家長就出現了一個誤區,叫做“孩子小,不懂事。”
三歲前寶寶扇媽媽左邊臉,媽媽笑著把右邊臉湊過去給他扇。三歲後,寶寶進幼兒園了,不斷攻擊其他孩子,老師每天都在請家長。回家後媽媽生氣的告訴孩子,不能打人,這是不對的,孩子懵了。
寶寶此時的心理活動是:三歲前我打你你在笑,還說我好可愛,力氣好大,真棒!現在你告訴我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幼兒在三歲前資訊輸入期,輸入的資訊是打人是被允許的,那麼在三歲後,他在調取資訊分析判斷時,必然就是,打人被允許的。
但是三歲後,他被要求不打人,出現了跟家長要求不同的行為和思維。為什麼?
我個人認為,此刻的叛逆期,這只是家長在為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未教育而承擔後果。之前表揚力氣大,現在說打人是不對的,我們反思一下,這真的是孩子不聽話,叛逆嗎?
當然這裡還涉及家庭教育、幼兒發展心理學、基礎教育學、生物學、社會學等方面,涉及甚廣,展開延伸的話,我現在已經整理手稿13萬餘字,篇幅時間精力有限,簡要回答,個人觀點,望參考指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真的很大,也是現在幼兒教育的核心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現在還有一些歧義,有些教育家認為,幼兒發展應該順其自然,主要是要符合他們心理發展的正常規律,也就是老話說的,到什麼年齡幹什麼事。還有一說就是根據孩子的潛力不同快速成長,意識是能學多點,別少學。但是現在部分家長作的比較好,將兩者完美結合,就是你要學習多多的東西,但是你要做你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比如說可以允許初中生學習民族舞或是現代舞,但是不允許和異性同學多交往,允許和異性同學討論學習,不允許一起出去玩。
在說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麼要說以上兩種觀點呢,就是你到底認可那種觀點,如果認可第一種,很簡單不用過多培養什麼,按部就搬就可以啦!如果第二種,那就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和麵對挫折的能力,也就是說引導孩子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比如遊戲時讓孩子圍成一圈,一個多面圖形每個圖形上有不同圖案,讓幼兒表述。最後交流,就可以形成最基本的換位思考。在面對挫折方面可以進行一些嘗試錯誤的遊戲,遊戲內容偏難,需要孩子努力才能完成,不如遠距離投籃,或是兩隊小朋友想辦法拿高處的物品,看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