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規矩一長兩短

    非洲豬瘟過後的豬場,如果還有豬的話可以回憶一下,是那個階段的豬先感染非瘟的。

    透過總結,感染非瘟的豬場先從母豬開始感染的機率大,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母豬的抵抗力還沒有小豬和與育肥豬的抵抗力強嗎?

    答案是:肯定的!!

    接下來咱就就分析一下母豬的抵抗力為什麼那麼弱:

    1、母豬一般都在定位欄進料,人員攜帶的病毒很容易被母豬接觸;不像育肥豬隔著牆,隔著飼養員。懷孕母豬的一般都是通槽,在進食,進水的時候肯容易快速傳播。

    2、在母豬懷孕期間,一般都不太注重保健和營養;飼料中要多新增維生素,微量元素。是否新增生物脫黴劑,排毒解毒的產品。

    非瘟過後還剩下一部分的豬,並不是這些豬有了抗體,而是這些豬耐過了非瘟病毒,機體自身的體質較好而已。

  • 2 # 農事一鍋燴

    感謝邀請。非洲豬瘟過後殘留下來的豬有抗體嗎?關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因為在現實當中,有很多養殖戶在遭受了生豬不明原因死亡後,殘存下來了幾頭生豬。那麼對這幾頭豬是養還是棄一直都拿不定主意,也曾經想象過是否會有抗體?如果將這種豬作為種豬繁殖後期是否可以躲避豬瘟的侵襲,從而避免疫情的發生,下面我說出自己的看法。

    非洲豬瘟自1907年首次在非洲地區發現,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時間,已經由肯亞地區向全球蔓延,至今有60多個國家遭受了疫情的侵襲。在如此漫長的時間相關的人員一直都和非洲豬瘟做著鬥爭,相關的疫苗研製工作從未間斷過,但是時至今日並沒有顯著的效果。

    目前對於多種流行性疾病的治療,大家一直採用滅活疫苗治療,但是對於非洲豬來說滅活疫苗沒有任何作用,這也是導致目前疫苗遲遲無法研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科研人員也培育出一些弱毒疫苗,對於非洲豬瘟治療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由於本身就具有毒性,所以不能作為常規的疫苗接種,因此並未大面積推廣。

    非州豬瘟病毒分為高中低三種致病病毒,其中,高致病病毒死亡率可以達到90%一100%,也就是說豬患了高致病病毒,也有可能有一定的存活率,所以這一點並不足為奇。在國外科研人員也已經發現這種現象,並對殘活的生豬做過分析取樣,在其體內並未提取出有用的抗體,這也就說明這一條路並不可取,並沒有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飼養後可以有效的避免疫情的發生。

    像這種豬雖然說躲過了一次疫情,但由於其體內血液中已經含有病毒,後期很有可能再次爆發疫情,就算短期內不會發病,當我們作為種豬繁殖時,也會將病毒傳染給後代,從而為養殖埋下了安全隱患,所以大家儘量不要養殖這種豬,避免給自己再次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特別是對於一些想快速恢復產能的養殖戶,在遭受疫情侵襲後,有可能去其它養殖場採購仔豬飼養。由於在疫情發生後圈舍並未做全面的清理消毒工作,病毒殘留的機率非常大,在恢復養殖後很容易爆發新的疫情,因此也不適合繼續養殖。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殘留的豬進行清欄,徹底全面的清洗消毒圈舍, 空欄六個月以上,然後再從正規養殖場採購仔豬進行養殖。同時,吸取上次發生疫情的慘痛教訓,找出導致養殖場發病的傳播途徑,做重點管控,同時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努力學習相關的防控防疫知識,詳細掌握病毒的各種傳播途,盡最大的可能避免疫情的發生,從而保證養殖場的安全,在後期價格高漲時獲得最佳的利潤。

  • 3 # 使用者與你同在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熱、急性、高死亡率的惡性傳染病。該病毒對外環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較,在室溫儲存的血液病毒可存活18個月,貯存6個月的火腿中的病毒仍具有感染力。豬隻感染高致病性的毒株後,其死亡率可達90%以上。

    耐過非洲豬瘟倖存活的豬,在一段時間內還帶有非瘟病毒,還會感染其它健康豬,之後經3一4個月左右,其體內的病毒才逐漸降低至最後消失。而這時候的倖存豬,雖然體內不帶毒,但不會產生中和抗體,一旦再有非瘟疫情,同樣會再次受到感染帶毒而傳播疫情。

    因此,對於這些非瘟倖存豬,需要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外界應激。特別是在斷奶、母豬妊娠、轉群以及天氣驟變的情況下對豬隻的影響。同時對於倖存下來的豬,應使用新億清按(5kg/T料)標準使用1個月,可以大大縮短耐過非瘟豬隻的排毒轉陰時間,提高其免疫力。再有可根據外界環境情況,定期使用替米考星、多西環素、阿莫西林等藥物,做好常規疾病的保健工作,確保豬隻穩定,把風險至最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產後瘦身飲食食譜?